八面书社读书专题想法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沉默的尖叫

2017-10-30  本文已影响138人  遇见初心姑娘

01

笑容的背后

喜欢柴静,就像她给别人介绍自己的那样“大家好,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就是这样表面看似安静的女子,透过她的《看见》,让我看到了柴静笔下鲜活的生命!

这本书讲述的就像柴静说的“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性的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

看过柴静这本书的读者都知道,语言朴实,感情真实自然,给人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她笔下的人物并不是什么英雄盖世,反而是那些游走在社会边缘,不被人们理解,但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鲜明特色的一群普通大众!

02

始于遇见,忠于新闻。因为和新闻部的负责人陈虻的一次经典的对话: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陈虻开口。

“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你来吧!”

从此柴静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和新闻结下了缘。

柴静用与当事人面对面采访的方式告诉你什么叫做“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沉默的尖叫”这个主题讲的是妇女以暴制暴的故事。有普通的农村妇女遇到家暴的事,忍了十几年,最后一次家暴实在忍不住了,以暴施暴,自己进入了监狱;还有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对妻子KIm的家暴,谁也想不到,曾经让无数学子崇拜的李阳老师对妻子也有家暴。

就像柴静说的:“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为什么被家暴者反成施暴者了呢?这些当事人有一个共同点:很能忍。一个叫安华的被家暴者,一只眼睛是鱼白色,是被丈夫用啤酒瓶砸的,啤酒流了一脸,瓶子砸在眼睛上爆炸了,一下子就扎进去,眼珠子好像要掉下来了。

她当时没有还手。

她被打了20年,忍了20年。她说不知道最后怎么会动手杀了她的丈夫。

法庭上的她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护,但是村里700多人联名请求法院对她免于处罚,她丈夫的母亲,80多岁了,为她求情:“她是没办法了,没办法了呀。”

安华不知道二十年是怎么过来的。皮带,鞋底子打。不听话把你捆起来,拿皮带溜。最后一次按照安华的话说“你不杀死他,他不仅会杀了你,还有你的家人。”

最后被施暴者成了以暴施暴者。

03

看见

这些女人结婚大都在七十年代,没受过教育,没有技能,没有出外打工的机会。安华也求助过村书记,村里的解决方式是把她的丈夫捆在树上打一顿,但回家后她的丈夫变本加厉地报复。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如果家庭不幸福了,国家怎能让人民活得更加有尊严、有幸福感?

在柴静的采访中,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男人打女人是不可以,但是男人可以打老婆。很多女人之所以成为以暴施暴者,有习惯了家暴,麻木了;有世俗的眼光,老公打老婆是自己两口子的事;有国家法制的不健全。

在柴静采访过的片子里,这些女犯在法庭上接受讯问的时候,“说说这十几年是咋过的?”

检查官打断“听你拉家常呢?就说你杀人这一段!”

有时候被施暴者之所以能成为以暴施暴者,何尝不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柴静2010年在“两会”上做采访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

“现在刑法里已经有人身伤害的定罪了,如果男性对女性造成人身伤害,那就按现有的法条来判,为什么要为了家庭暴力再去立法?”这是一位担任警察职务的男性代表说的。

“家庭的事情,不可能像一般的人身伤害那样处理。”一位女性代表说。

现场争论起来了。

“你们这么说,只因为你们是女人。”

“不是女人才关心女人,是人应该关心人。”

这位女代表说。

令人欣慰的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国首部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将于2016年3月1日起实行。

我看到了中国行动的力量!为爱发声,只因为不想看到更多的家庭在流泪,不想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以暴施暴者!

04

随着我们时代的进步和法制的健全,女性的话语权越来越有力量!家暴的行为也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法律的保护,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没有责任的。

柴静《看见》的“沉默的尖叫”这一部分只是一个缩影,即使是现在,很多家庭,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还存在着很多家暴行为,需要我们当事人自己学会维权,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国家法律的不断健全!

不要去评论家暴是谁的错,就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不要觉得这些离我们很远,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为社会发声,沉默的尖叫,将会震惊世界。

就像柴静说的,“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