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行为金融学

得到《陆蓉-行为金融学9-14》笔记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Steven_Zhao_

9.参考点依赖

认知和决策是两个步骤。认知是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决策是对两个或多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

即使你能准确认识你的投资对象,决策也有可能出错。

决策是一个人们用了几百年来讨论和研究的话题。

17世纪,能获得最大财富的那个选择就是最好的。

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对金钱的期望效用是递减的,这就会产生风险厌恶现象,也就是说,虽然财富的诱惑力很大,但是风险会让人们停下脚步。这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了期望效用。

冯·诺伊曼,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被人们称作“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

他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关心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关心财富所带来的效用。

在所有研究实际决策的理论中,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最有名,并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人本身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

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并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跟谁比,就是参考点的位置。

参考点不同,效用是不同的。

既然参考点很重要,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参考点的位置呢?研究发现,参考点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 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有关

在金融领域,投资中的历史水平,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

投资者总是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我称之为“往回看”。往回看是与历史在比,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来。

| 参考点与期望水平有关

期望水平指心理预期的一个水平。

例如,你买房子的成本价是100万,但预期水平可能是500万,那出售价格的参考点可能就是500万,而不再是成本价100万。

| 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

将决策的参考点定为同行或朋友的决策,这称之为决策的“同群效应”。

参考点可以被控制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

很多人买东西,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自己是否真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工资的绝对水平不是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与谁比才重要!

总结

这一讲,我们讲了决策非理性的代表理论,前景理论的第一个概念——参考点效应。

任何选择不是看绝对水平,而是看相对水平。

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期望水平、他人决策等有关。

参考点还可以被控制和调整。

例如,你到现在还感觉到不幸福,或者说效用不高,无一例外,那一定因为参考点定高了!试着调低一些参考点,你的幸福感将油然而生。

有了参考点,才有了盈利和亏损的概念,下一讲我就来讲你在面对盈利和亏损时的不同态度,以及这会对决策的影响。

10.盈利和亏损的不同风险偏好

投资时我们常将买入价格定为参考点,有了参考点,就可以定义盈利和亏损。

而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投资者在面对盈利和亏损时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

为何牛市赚不到头,熊市一亏到底?

这是因为在盈利的时候,人会风险厌恶,所以,你不愿意冒险,选择“落袋为安”;但是亏损的时候,人不喜欢接受确定性的损失,所以,总是想要搏一把,于是你一直在等待。

风险偏好如何影响人的决策?

喜欢确定性、不喜欢冒险,用金融学的术语来表示,就是厌恶风险。理性的人都是厌恶风险的,这没什么奇怪。

但是,你发现没有,你不喜欢冒险这种讨厌风险的偏好只是在面对赢利时,当你在面对亏损的时候,你却没有选择确定性的损失,而是选了赌一把。

所以,在损失区域,你是喜欢冒险的。

所以,现在,你是不是理解赌徒的心理了?你要劝一个赌博的人,让他别赌了,真的很难,让他别赌了,就是让他接受确定性的损失。他会说: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有可能扳本。

其实,不光是赌徒,你自己在损失的时候,也想要冒险吧?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都是讨厌风险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讨厌风险这个特征只是在面对赢利时才表现的,在面对损失时,人却表现为喜欢风险,更喜欢赌一把,看是不是有机会,能绝处逢生。

“损失厌恶”在熊市中如何影响你?

人在决策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不均衡,赋予“避害”因素的权重远大于“趋利”的权重,称为损失厌恶或损失规避。

损失的痛苦值大约是同等盈利带来快乐感受值的2倍。

这在金融市场上会有什么表现呢?

假如你买了一只股票,涨停了,赚了10%,你会很高兴,但如果是跌停了,损失-10%,这个痛苦可能要2倍于盈利的喜悦。

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

例如,委托他人投资,投基金或交给自己相信的人,这样,当出现损失时,可以将责任推给其他人,减少自己投资决策失败并且要为此负责的内疚心理。也有可能会结伴一起投资,这样当看到大家一起亏损时,心里就没那么难受了。

理性的投资行为只看投资对象,不会参考其他人的决策,或将错误归于其他人。

另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在发生损失时,难以止损。

止损,就是让浮动亏损实现,这让投资者非常痛苦。很多人在亏损时会选择不管了,放在那里视而不见,最后变麻木,就是这种心理。所以,投资者也将止损称为“割肉”,形容这像割肉一样的疼。但是事实是,止损如果不果断,会加重损失。

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理性得多,他们止损果断。但是机构投资者也是人啊,也会损失厌恶,不同的是,为了克服人性中自己“割肉”下不了手的缺点,机构一般都设置风控部门,在必须止损时会由监察稽核部接管并下达交易指令,毕竟割别人的肉比割自己的肉容易操作。

“损失厌恶”在牛市中有何不同?

牛市中,人是风险厌恶的,愿意落袋为安,但是有一种情况又是例外的。那就是“赌场钱效应”。

“赌场赢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指当赚钱很容易时,会轻视风险。

如果这些钱是你自己的血汗钱,你大概不会冒这么大险。对于这些得之容易的钱,你的损失厌恶会大大减轻。

损失厌恶使熊市中跌到再低,投资者也不敢进场。所以熊市往往会超跌。

但是在牛市中,不少投资者赚了很多“赌场钱”,这时就不太会轻易离场,而是乐观地高呼:“XX点指可待!”市场泡沫就是这样形成的。

如何应对牛熊?

熊市中尽快卖出,避免损失;牛市中,把股票捂在兜里,让盈利多一点吗?

错了!

想要克服上面的心理的影响,你的关注点不应该在盈利和亏损上面,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克服参考点的影响。

忘记你的买入价位,就不会存在赢利和损失这个概念。

你总是看赢利和损失,我称之为“往回看”,指你投资时总是在与过去相比。

正确的投资应该“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决策。预期将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将下跌,则应立即止损。

总结

这一讲,我讲了人处在盈利和亏损时的不同风险偏好。

人在盈利时讨厌风险,喜欢落袋为安;人在亏损时却偏好风险,希望能够扳本。这样的风险偏好,让投资者很难在牛市中赚到头,却又会在熊市中一亏到底。

此外,人会损失厌恶,难以在亏损时及时止损,加重损失。牛市中的“赌场钱效应”会减轻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在牛市中轻视风险而产生损失。

唯一重要的方法就是忘记参考点,往前看。

11.错判概率导致的决策偏差

错判概率导致的决策错误

人在决策时,内心给予一件事情的权重并不等于它的实际概率。

行为金融的决策理论对于权重问题有一个论断,那就是概率权重到决策权重的转化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决策时,你是非理性的,你内心给予的权重并不等于它的实际概率。

低概率事件被高估

这就是很多人怕乘飞机的原因。这种人对小概率事件特别敏感,决策权重与真实概率偏离大,买彩票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类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绝对损益,但概率很低。投资者往往会被那个绝对收益吸引,在心目中放大了概率。

例如,打新股。所谓打新股,是按一个折扣价格,比如50%的折扣,买入新股。这个收益率算是比较高了,而且基本上无风险。所以,有很多人愿意去打新股。但是,因为打的人太多,所以,要摇号决定谁能中签,而中签率却很低,例如,只有0.1%。

按收益率乘以中签率来计算,平均收益率只有0.05%,其实非常低。

投资者的问题出在只看中收益,却忽略了概率太低。

这种收益很高但概率很低的特征,用学术的语言讲,叫“偏度”高。市场上有很多这种偏度高的投资品种。

比如说,处于热点话题中的股票往往具有这种高偏度特点,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追捧,但这些股票很多并没有基本面的支撑,盈利的概率是很低的,收益维持的时间非常有限,只有极少量入市早的人才能够获利,后面进场的人都是在为前人“抬轿子”,造成许多跟随的人亏损。

不少人都了解金融投资中收益、风险的概念,但很少有人了解“偏度”这个概念。现在,你就知道了,在投资中,不但要考虑收益和风险,也得考虑偏度。偏度发挥的正是概率权重的作用。

低概率事件直接降为0

低概率事件被低估,直接降为0,做决策时直接忽视掉。

现在,你可能已经发现,上面两种情况,其实都是低概率的,但是做决策的时候,一个被高估,一个干脆被忽视。这在投资市场中,应该怎么区分判断呢?

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第一种,高估概率的投资对象往往偏度高,特征是损益非常高,投资者会被极端损益所吸引,怱视了它的概率其实很低。坐飞机、高收益投资等都是这种情况。

而第二种情况强调的是对低概率事件的漠视。

例如,投资专家或自认为是专家的人,不太愿意相信与先前观念相抵触的微量信息,选择漠视。

在金融市场上,个人投资者更容易产生前一种高估低概率事件的情形。

高概率事件被低估

大概率事件的决策权重降低,感受不到,而只见过几面的小凤是小概率事件,在心目中决策权重变大,最后导致决策错误。

你是否也曾经出现过“失去了才觉得是最美的”这种感觉?例如父母的关心,为何你拥有的时候不觉得美,失去了才觉得美呢?这就是人低估高概率事件造成的。

在投资决策中,这种低估高概率事件,典型表现为不重视资本配置。

所谓资本配置,指你的资金如何在大类资产中配置,多少比例存银行、多少比例买股票、多少比例买债券等,这个比例至关重要,占你投资收益的90%以上!

高概率事件被升为1

最后一种情况是高概率事件,在做决策的时候,权重直接被当作1。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连续概率的决策中。

例如,作为一个领导现在要决定是否投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由7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有90%的把握能拿下来。

你可能觉得这个项目十拿九稳,可以投了。实际上,当90%乘6次以后,概率已经不足50%,即这个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你错在哪里了呢?错在你把高概率事件的概率高估,直接升为1。1乘6次还是1,所以你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把概率直接升为1往往发生在连续决策事件中。

例如金融市场的分析师,推荐决策往往包括连续的几步,如调研、分析、判断、决策,如果每一步你都收到大概率肯定的信号,则会倾向于做出确定性的推断,而忽略决策链条的长度;

单次决策的情形则容易低估高概率,即“失去了才最美”效应。

总结

人在决策时,事件的决策权重并不等于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低概率区域,投资者会被极端损益所吸引,在心目中放大低概率;在高概率区又会产生“失去才最美”效应,在心目中忽视大概率事件。

第九讲说的是参考点理论,即人在决策时经常会往回看,找参考点。

第十讲讲的是对盈利和亏损的风险态度。在盈利时风险厌恶,在亏损时风险喜好。

第十一讲讲的是决策权重理论。概率到决策权重的转化非线性,同样会导致决策错误。

以上就是行为金融学最著名的“前景理论”的全部内容。前景理论是产生决策错误的一种方式。

12.狭隘框架

什么是狭隘框架?

框架,你可以想象成拍照的时候相机的取景框,由于取景框的镜头只有有限的角度,框定在哪里,你看到的只有框里呈现出的景色。

所以,形容人在决策时没有全局观就是狭隘框架(Narrow Framing)。

按照传统金融学理论,理性人是不存在取景框的,他们的视野是全局的。而现实中的人做决策,都会受框架影响,这就是框架效应。

为了更好地观察金融市场,你先试着在脑子里画一幅图。

一个立体的金融市场,存在两个维度:

一个是横截面维度,指的是在一个时点上,观察市场上的很多投资品种。

另一个是时间序列维度,指的是固定一个投资对象,看它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表现。

我们就按照这样的维度来看狭隘框架的影响。

横截面上的理性投资:投资组合理论

将波动方向相反的两只股票组合在一起,比将同一个波动方向上,第一好的股票与第二好的股票组合在一起风险要小。

投资组合理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两只股票的组合就不如三只股票组合分散风险的效果好,三只股票的组合就不如四只股票组合分散风险的效果好……依次类推。

理性人不会关心单个资产的上下波动。道理很简单,单个资产的波动会被其他资产平衡掉,对风险没有影响。

理性投资者只关心资产之间的协同变化有没有发生变化,而不是去查看单个资产的涨跌。

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看单个投资的涨跌

就像我上面说的,理性人应该选择不同波动方向的资产来组合。这样,单个自选股的涨跌就会被其他股票的波动所平衡掉,对风险没有影响。但是,投资者却总是错误地将个股的涨跌当作风险。

而股票涨涨跌跌时,投资者又会关注涨跌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像是成本价、近期高点、低点等等,这又会影响决策。

跌了会风险喜好,长时间持有;涨了又会风险厌恶,过早出售。

逐一查看自选股的错误,就在于投资时缺乏全局观,被单个资产的狭隘框架局限了,没有将资产当成组合来看,误将单个资产的涨跌当作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应该站在全局,考察整个组合资产之间协同波动的方向及幅度,根据这个来操作,而不是根据个股的涨跌来操作。

时间序列上的理性投资:不清点资产

清点一下自己的资产不可以吗?难道不应该去了解自己的盈亏吗?

理性人的投资只往前看,往未来的方向看,不会受过去影响,不会有参考点依赖。

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频繁清点资产

频繁清点资产就是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

个人投资者常常会每日清点一下自己的资产。每日清点资产,实际上每天都在用参考点来校准。这大大增加了参考点效应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虽然操作没有个人投资者频繁,但他们也要清点资产的。对于公司和基金来说,因为有披露季报的要求,所以,资产至少一个季度清点一次。而清点资产由于受到参考点的影响,也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操作。

实际上,清点资产的主要问题在于,会不自觉地计算盈利和亏损,导致投资决策“往回看”。

假定你30元买了一只股票,决定等它涨到60元的时候就卖出。现在股票价格已经55元了,请问你应该如何操作?满仓吗?空仓吗?半仓还是其他仓位?

你试着这样做:你现在看到一只股票,价格是55元,目标价位是60元。

对于这样一只股票,你愿意配置多少仓位呢?

你可能会说,那最多配一成仓位吧。那么,就请你出掉9成仓位!

所以,清点资产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要摆脱参考点的影响。摆脱参考点的影响,投资应该“向前看”。

总结

这一讲,我们讲了决策理论中的狭隘框架理论及其应用。

投资上的狭隘框架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都会出现。

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对资产组合没有全局观,关注单个资产的涨跌,导致没有正确理解风险。

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频繁清点资产,对每个时间点的资产孤立来看,这会受到参考点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决策。

正确的做法是“向前看”。

13.心理账户理论

心理账户是相对于真实账户而言的。

人在做决策时,有一个真实的账户,记录着真实的盈亏;与此同时,人还会在心理上建立一个账户。

心理账户与真实账户有一定的关系,它会随着真实账户而变化,但又不完全对等。

决策者有很多个心理账户,单独记账。在音乐会的心理账户中,听音乐会的享受价值相当于它的票价1500元。

在第一种情况下,丢了票,再买一张票,心理账户就会感觉音乐会的成本变成了3000元,超过了听音乐会带来的享受,所以你可能不愿意再买票了。

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丢了1500元钱的损失是放在现金这个心理账户里的,并没有和音乐会的心理账户相关联。所以,丢了钱,还是不会影响你去听音乐会这个决策的。

这就说明了,决策行为不是受真实账户影响,而是受心理账户影响的

而且,对于投资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的心理账户有很多个,彼此分割,你在决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心理账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实际中,人们在投资时却很会受心理账户的影响。所有的人在投资决策时都会先划分心理账户,再为每个账户设定单独的资金用途:拿来吃饭的钱绝对不敢冒险;小孩教育的储备金用来做长期投资,希望到期时的收益保证;希望暴富的钱用来炒股票,涨跌相对淡然。

心理账户有什么问题?

首先,心理账户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

其次,总组合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最优的。此外,由于对每个账户单独核算,风险容忍度不同,比如说,对股票的风险容忍度高,对教育储备金风险容忍度低,这也会让投资者对每个账户单独决策,导致操作失误,更进一步偏离最优总组合。

其实,心理账户不仅存在于投资实践中,还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 先付费还是后付费

比如说,先付费与后付费,这两种情况下心理账户不同,即使真实账户相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 工资和福利应该如何发放

工资和福利分开发放,其实也是利用了心理账户的特点。从真实账户来看,不管是工资还是福利,其实都是个人的收入。但如果将所有收入一起作为银行存款进行发放,远不如将其分割成一个个福利发放。不同类型的福利,会让人在各自独立的心理账户中不断感受着愉快,因此福利的感觉会更高。

如何理性决策?

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除此之外,我们又可以利用人的心理账户这一点来帮助我们决策。

比如,如果你是老板,在给员工发福利的时候就应该尽量把奖金、福利、消费、礼物等尽量分开,让你的员工充分感知各个账户的效用,提高幸福感。

总结

这一讲,我们讲了理查德·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

人的决策取决于心理账户,而非真实账户。

投资者会将资金分为不同用途,为其建立各个心理账户,并对不同的心理账户采用不同的风险态度。这样的投资决策有约束自己消费的作用,但并不是最优组合。

在生活中,心理账户也是无处不在。

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可能并不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将其放在哪个心理账户中进行核算。

知道了心理账户与真实账户的不同,了解理性人决策应该取决于真实账户,这对未来理性分析事物和正确投资决策都有帮助。

14.我得看你怎么选

在做投资的时候,你是在研究股票,还是研究人?哪方面你觉得更重要?你应该站在自己,还是他人的立场上来决策?

选美博弈

在一场选美比赛中,很多美人依次出来展示。你作为观众一员,需要票选出一人。如果你选的这个人获得了最多的选票,成为选美皇后,那你就会得到最多的奖金。

你会把票投给那个你认为,别人心目中那个最美的人。而别人也不会把票投给那个自己认为最美的人,而是会把票投给他们觉得,别人心目中那个最美的人。

所以,当你做选择的时候,你其实是在猜别人,这就是选美博弈。

金融投资其实就是在猜别人。你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股票市场就是个选美博弈

你会把钱用来买那个你觉得最好的股票吗?

不,因为你想盈利,所以,你应该把钱用来买那个你认为,别人觉得最好的股票。

金融投资选什么资产,并不取决于你认为资产的价值如何,而是取决于你认为大家觉得这个资产的价值如何。

怎样根据他人心理来“聪明”决策?

当你觉得大多数人都觉得它会上涨时,你就应该买入。

现实中的这种决策方式不能算是理性的,因为理性人只根据资产的价值来决策;但是,这种决策也不是非理性的,因为这样确实可以获得盈利。

我就把这种决策方式的人称为“聪明投资者”,既区别于理性人,也区别于非理性的人。

索罗斯的投资方式就非常类似于“聪明投资者”,在价格已经超过价值时,只要预期大众心理会进一步推高价格,则会进一步追买。

而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更类似于理性投资者,他能够在股价还没达到价值位时,先人一步看到未来投资价值而先行布局,但会在股价到达价值区间前退出,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价值投资。

中国的股票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相对于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发达市场,更加不理性,价格超过价值的情况更为常见。

总结

前景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的决策取决于参考点。对于投资的启发意义就是,人容易“往回看”,即总是与参考点比较。

比较后就会感觉出赢利和亏损,在赢利和亏损时,人对风险的态度又不同,这就造成投资决策非理性。

心理账户理论与之前一讲的狭隘框架理论密切相关,它本质上也是因为人的视野狭隘而造成的。

这一讲我们讲的是投资立场,告诉你站在他人的立场决策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投资至关重要,因为价格泡沫是常态,学会怎样与资产泡沫共处是一种重要技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