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写作要匹配
读书和写作的方向需要匹配,并不是乱读书或者读得越多越好。比如文学观初步建立在现实主义上,基本上不需要读太多,因为现实主义作品我们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会经常遇到,再不读也读了不少,完成我建议的文学史和美学史,也就差不多了。
如果是对文学的理解倾向于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的趣味,那么需要针对性地阅读补充相关作品。
现实主义也不断产生很多好作品,为什么我们的作品不好,是因为文学理解的局限,并非这个形式不好。
文无定法,但都需要从心出发,对自己认识有多深,作品就有多好。
理论上,写在纸上,什么形式都可以好,只是受到阅历趣味倾向的限制,可能表达形式选择称手的方式。
从纯粹的美学角度说,对世界的认识或者对主体的认识,归于一个心相,凝聚成形,作品就已经完成了。写在纸上是一个物理化的过程。
对于主体客体的认识,无外乎哲学和文艺以及宗教三种形式,它们从根本上说,都不需要行诸文字。老子说得深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先哲只述不作,道理在此。
什么是认识呢?就是明白了,悟到了,明了了,都不是文字可以表达的。文字是竭力表达,无限接近,因为人只有文字可用,只有语言可用。
对一块石头,什么文字也表达不了,只是尽皆所能而已。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不言,你如何能言?但你可以意会。意会了,就是文艺的认识,美学意义上的认识;逻辑的,概念的,就是哲学认识;超验的认识,不依托经验,就是宗教的。
写作好不好和认识深度有关,尤其是对自我的认识。大家不要觉得这个好像很虚,其实是很实在的东西。没有几个人能很深地认识自我,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边写,一边阅读,尤其是哲学书籍的阅读。哲学书很枯燥,一般人受不了,也不能勉强,只能说逐步接触,从哲学家随笔开始。对于立志从事文学的朋友,可以钻研钻研,这是长久的营养品,急不得。
美学同样也是文学的营养品,更是文学的指导书。读美学的人太少,对文学的理解太初浅,总是在修饰和文笔的层面,是没办法理解文学的。
阅读不审美,迟早被人怼。
这不能靠灌输,也是看写作者是否有决心去研究它。普遍的写作者认为写作就是模仿大作家的作品,从未经过美学的熏陶,根本听不进去。有一部分写手能理解,文学之学,是学问的意思,什么学问?美的学问,不是讲大道理的学问,也不是讲故事的学问,更不是抒情的学问。
多数写作者会说真善美的统一,但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永远停留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或者所谓的真感情,而不知道深感情。
因此,没有这样一个文学观的打造过程,阅读方向很单一,对文学的理解有一种狭隘的执念,读再多也是枉然。
注:执念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当执着的时候就会有怨念,唯有放下执着才会自在。哲学上这样定义它,一个人过分专注于某事某物,长时间沦陷于某种情绪,这一情结就会成为有形,将之束缚住。我这里说的执念,是指某些写作者的那种作文习惯养成的刻板的观念,不肯深入研究,只停留在经验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