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律,我自由

2021-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蔓

刚听完一本书,叫做《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叫做“真正的成熟”,并着重讨论了自律和爱在推动人走向成熟中的作用。

书中对我有很大触动的地方,在于“自律”。

(1)

我很少谈论“自律”这个话题。

一年多的时间,我的生活变得逐渐规律,身边的朋友以及各类平台上关注我时间比较长的粉丝,都会说“你好自律啊,我也想像你这样”之类的。但其实我自己很少谈论“自律”,原因在于——我无法很好的阐述究竟什么是自律。

可能是因为坚持写作的原因,我很喜欢“咬文嚼字”,要用一个词,总得查过字典或者问过度娘、好好确认一下,然后才会决定是否用它。

有关于“自律”的含义,我度娘了很多遍,想写这个话题就去查一遍,每查一遍都会认为和自己所想的“自律”相差太多,以至于有关于“自律”的内容,我写的很少,更多的是谈论习惯。

我一直尝试想要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目前的人生状态,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究其原因,可能也在于我刚开始也受了一些的影响。

我看过一本书,叫做《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

在这本书里,讲到了“自律”,并且认为自律是消耗品,受意志力的影响。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自律”这个词的理解,也就保持在了“消耗品”这个含义上。

我赞同在初期尝试让生活变得规律时,确实会需要消耗一些意志力,来对抗心底那些“欲望”,想要变得自律确实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就比如说想要减肥,就要克制自己想要去吃那些高糖高热量的事物,就要克制自己想要偷懒的心理去动起来,这些事需要消耗意志力。但是在后期呢?当这些行为都变成了自动化的行为之后,当你可以不需要太过克制就可以自然的接受那些低糖低碳水的食物、当你可以不需要太过克制就可以自然的运动的时候,这还能称之为自律吗?

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自律”有了新的认识,但也引起了我对自己人生状态更大的疑惑。

第一次主动出去参加线下活动,我报名了一个以“自律”为主题的讲座。

讲座上,主讲老师也问到了参加者们对“自律”的认识。当时我刚看完《自我管理》这本书不久,我当时是带着疑惑回答了“自律是消耗品”这个答案的。

之后,主讲老师又给出了他的理解,他认为“自律”是一种投资。

这也给了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自律”,但始终没有解决我对于“用什么词来概括我目前的人生状态”这个问题的疑惑。

今天,终于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2)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给出了实现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

我重点想要聊聊有关于“推迟满足感”这一点。

这让我想到了在刘媛媛的《精准努力》这本书中讲到的“痛苦的小路”和“快乐的小路”。

在《精准努力》中,作者刘媛媛把“拖延”解释的很形象。当我们面前有一件困难的事情要做的时候,我们就会站在一个岔路口上,一条是做这件事,也就是“去走痛苦的小路”,一条是不做这件事,也就是“去走快乐的小路”。这两条路的差别在于,走“痛苦的小路”越到后来你会感到越快乐,走“快乐的小路”越到后来你会感到越痛苦。

这就是“即时满足”和“延时满足”的差别。

《掌控习惯》这本书也提到过——为什么坏习惯容易养成?因为坏习惯给人的满足感是即时的,而好习惯带来的满足感是延迟的。

一个自律的人,能够享受“延迟满足”带来的快乐。

能够懂得享受“延迟满足”过程中的痛苦,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让人变得敢于承担责任,并且忠于事实,当我们懂得主动放弃一些自身的欲望的时候,也就能够慢慢地找到生活的平衡。

(3)

现在,对于“自律”,我是这么理解的。

“自律”一个完整的人生过程,是让生活逐渐趋于平衡的一个过程。

也许在前期,我们确实是需要运用意志力去克服一些诱惑和欲望,但当我们慢慢地适应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渐渐地自律就不需要再动用意志力了,它会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种秩序,让我们能够在自己的规则之下,自由地的生活。

如果要给“自律”一个更形象的解释的话,我想可以解释为:我们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框”里。起初我们总是在“框”边来回走动,甚至会时不时的与边框发生碰撞。为了管住自己不走出这个“框”,我们会看着外面的精彩世界做一番思想斗争,当我们忍住了踏出“框”的冲动,就能感受到一种成就感。每一次“斗争”的胜利,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乐于在“框”内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框”里我们的活动会越来越自在……

这大概就“自律”能够给人带来自由之感的原因。

(4)

回想我以前的生活,其实是非常不自律的。

我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在别人面前“显得非常自律”,另一种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自暴自弃。会有这样的反差,原因在于我太过关注别人对我的看法,“要让别人觉得我很厉害”,但从未想过自己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这其实是一种自卑的表现。

所以我做事经常会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总是想着把琐碎的事情先做完,就能留下时间专门去处理那些困难的事情。但实际上琐碎的事情永远做不完,反而会使得那些重要的、困难的事情无法被认真对待,总是草草了事,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始终没有成长的原因。

在开始学着做一个自律的人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开始知道了“延时满足”的快乐。

困难的事情虽然看上去很难被解决,但实际上解决之后带来的成就感要比自己做十件琐事的成就感要大得多。

我起初并不是很明白《吃掉那只青蛙》里所说的“吃掉那只最大最丑陋的青蛙”,虽然一边在照着做,但也一边在疑惑“为什么先要吃掉最大最丑的那一只呢?”现在才理解,当我在一天中首先处理掉了最困难的那件事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处理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我每天都给自己规定了“写作”的任务。

起初我把这件事情都放在了一天最后一件事情来做,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太花时间。事实上,每当我每天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专门用于写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不完自己想写的东西,时间到了我就停笔回家。

这么做的后果是我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为每天写到一定程度就停笔,以至于思路就被打断了。然后到第二天再想继续写的时候,我又会对前一天写的内容修修改改,让一篇文章始终处于一个“写不下去”的状态,一篇文章反复改的时间久了,我会觉得“越看越不行”,别说持续输出了,可能连一篇都弄不出来。

报名参加简书的日更挑战,其实也是逼着自己去输出,让自己能够完完整整地写完一篇文章发出去,不论写的好与坏,都当做是当下的一个记录。

所以现在我每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写完日更文章,快的话一小时以内,感想比较多就可能花上两个小时甚至更多。可一旦完成了这项任务,我就会觉得一天的大部分任务都完成了,剩下的任务应对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这就是“延时满足”所带来的好处。

也多亏了现在自己越来越能够享受这样的“延时满足”,让我变得越来越自律,也越来越自由。

(5)

对于“自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自律能够让人自由,却是毋庸置疑的。

我自律,我自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