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
2020-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者蓝
纵然为手足的亲情而感动,却被山河破碎的丧歌而惊醒。
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从前读这本书,被哈桑和阿米尔之间的友情,哈桑与父亲之间的亲情,父亲与仆人的友情而感动。
如今在回顾,目光却停留在穿插而过的情节中随及而现的小人物身上。猛然才发现,作者灵魂的归属。
在我看来,书中的一个个小人物,都是一个个悲惨的人物,没有一个是体面的,幸运的活着。曾经德高望重的教授有一天沦落到以乞讨为生的地步,失去了至亲的孩子被送到孤儿院,但是这并不是避难所,他们中会有一个幸运儿走出去,以换取另一个孩子的生存。卖片的小孩熟练地用低劣的话语招揽客人,善良司机的父亲加入圣战,被炮火炸成碎片,两个小女儿也被地雷夺走。在黑市里,买掉腿的价格可以换到喂饱孩子好几个星期的钱。
阿米尔童年的美丽记忆被现在的战争撕成了碎片。在这片战火里,不幸、悲惨、饥饿、贫穷、伤害镶嵌在每一个情节里。
阿米尔是幸运的,他们逃到国外,不必忍受这一切痛苦,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取得了学位,成了出名的作家,有自己的独立别墅,还有一个心爱的姑娘,他显然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
当拉辛汉的请求阿米尔回阿富汗接回哈桑的儿子,阿米尔反问:“为什么是我?你干嘛不花钱请人去呢?如果是因为经济问题,我愿意出钱。”我太清楚。太清楚了。“我在美国有妻子,有房子,有事业,有家庭,喀布尔是个危险的地方,你知道你让我去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
有着优越生活的阿米尔怎么会愿意回到一个满是战火的国家里呢?
也许是为了救赎灵魂,他还是踏上了这片土地,尽管此时战争已经结束,经历了侵略、内战的阿富汗已是满目疮痍,每到一个小地方,阿米尔的记忆就被唤醒,只是微笑转瞬即逝,眼前的衰败的无可挽回。取得政权的塔利班在人们的欢呼下走向政治中心,人们以为和平了,能好好回家过日子。结果,和平的代价是种族屠杀、以及更严厉的管制。至于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他的父亲和亲戚被地雷炸死,他和妻子死于塔利班的枪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富汗人又是怎样的生存?
没有体面的生活,却拥有生活体面的态度。
当阿米尔问辛拉格你为什么不离开时,
他说:“这是我的家园,”“我知道美国给你灌输了乐观的性子,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那非常好。我们是抑郁的名族,我们阿富汗人,对吧?我们总陷在悲伤和自恋中。我们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当成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我们总是说,生活的会继续的。”
或许是这样吧!阿米尔到司机家做客,尽管司机家经济拮据,他们还是拿出仅有食物招待客人,“我们是很饿,但我们不是野蛮人!他是客人!”司机对自己媳妇说。哪怕周围仍是战火纷飞,只有一有平息的迹象,辛拉汉会带着索拉博去动物园逛逛,因为生活总得继续啊!在一个现代化,高科技的世界里,在阿富汗还继续流传着古老的笑话,人们时不时说出来,调节气氛。
我想:或许阿米尔找到了索拉博,获得了救赎;或许他也找回另一件的重要的东西吧!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