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节话高考

2017-06-07  本文已影响69人  山隹72

   又是一年高考时,又是一年圆梦季。

   考试有太多的话题,也承载着太多的梦想和元素,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

   从隋朝开始,中国的考试制度在不断变革,但考试选拔人才从未停止,国人从科举取士到现在的高考制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梦想。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机关,面带微笑,大手一挥:“进京赶考去!” (3月23日《新华社》) 一代伟人借用考试表达对执政风险的警示,可见考试在伟人心目中的地位。

   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得到认可,对于政权和个体都是一个道理。

   我就是通过考试实现了跳出农门的梦想。可能会有人笑话我胸无大志,的确是这样,父亲母亲养育了包括我在内的四个孩子,我排行老二,我们家一致的梦想是能够像城里人一样吃上33斤的白馒头。我的确为之努力,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我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考了“小中专”,成功的跳出了农门。尽管没参加过高考,但对于考试的敬畏还是深深的烙在了我的骨髓里。

   是的,那是透入骨髓的敬畏。

   逐渐的,慢慢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近乎神圣的敬畏在我视野里不断遭到亵渎:替考、冒名、作弊、甚至倒卖试题……

   我怀疑,值得人类敬畏的事情是不是没有了。

   的确,从各种媒体曝出的林林总总的新闻开始,我的心理平衡开始紊乱了,我更加惧怕全社会的心理平衡的紊乱。

  高考是最讲究敬畏时间的,单说高考不迟到,要做到大家都不迟到,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有的人会遇到堵车,他们并没有预留存量的习惯,这就很危险了,敬畏是要讲方法的。

   参加过高考考务工作的都了解,按程序办事,一步一步不简化步骤,是基本的规则和保障。而在高考的拆封卷环节,每年都会有人把密封试卷的内舌割掉,造成试卷无法再次密封。如果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先隔开小口观察,再开封,这样的错误是不会发生的,但事实每年都在上演,可见敬畏规则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

法律有了,规则有了。遵守似乎成了大问题,每年都有被法律制裁的,被规则惩戒的。

这似乎是有缺憾的,在冷冰冰的法律和规则的前面似乎还要人文的关怀,现在我们的社会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多了许多温暖的关怀,许多地方交警和出租车在帮助考生不冲撞规则,比如动用警力拿忘记的准考证,丢失的身份证,运送迟到的考生......

这些都在引领着、唤醒着、温暖着社会良知。让社会的良知处于法规的上空,让冰冷的制度处于良知的照耀中,敬畏就会由心底升腾,变成每个人的自觉。

这样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能守住底线,不断攀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