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枷锁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达洛维夫人》是一本意识流小说,1925年出版,英国女作家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
伍尔芙的书,我已经阅读过三本了,除了这本《达洛维夫人》,还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奥兰多》,每次阅读她的作品都有类似体验:
刚翻开书籍,新颖的叙述方式会让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再看几页,思绪便不知不觉游离于书本之外,甚至有些昏昏欲睡,不知所云,需要强制调整自己的状态,才能看下去。
但是,一旦坚持看完了整本书,又感到意犹未尽,仿佛一块不属于人间的美味糕点,而我却没有品尝到精髓,之后即便过去很久很久,还是会时不时想起书中的内容,而每一次,都能有新的体验和领悟。
伍尔芙的文字是充满魔力的,会把人引入到一种奇妙的氛围中,然后再用简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并不止步于表面,每个人物的想法都如此之多,极具特点,人物与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再为你呈现一个宏观场景的全貌,细腻又壮观。
然而这本书,在我看完了最后一页的时候,依然没有看懂作者伍尔芙讲的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之处:一上流社会的主妇,普普通通的一天?
很是迷惑,还因此怀疑是否自己理解能力不够,才领悟不了达洛维夫人,这个关键人物所隐含的深层含义。
直到晚上睡觉,躺在床上,脑海中又浮现了达洛维夫人的生活,突然之间我想通了。
感同身受
原来《达洛维夫人》这本书,并非是我看不懂,而是完全看懂了,但没发现书中反映的事情有任何的不对劲。因为我非常认同达洛维夫人的选择,也非常理解的妥协和她的所思所想,所以最终才会觉得这本书所说之事没有什么特别。
如果我是她,一样会妥协,选择嫁给务实无趣但条件好的理查德而不是浪漫有生活热情但无事业成就的彼得,随着时间流逝,是会感到生活越发枯燥乏味,很容易陷入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中,去思索生命的意义,但没想清楚或者说有动力改变之前,生活便会如此继续下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甚至一辈子。
嫁给理查德后有钱有权,甚至举办的晚宴,首相都会亲临,这是何等的荣耀,难道不是正常人所追求的成功生活吗?即便达洛维夫人资质再聪慧,在这个年代的女性,想靠自己获得如此成就,如同登天;
而如果嫁给自己的真爱彼得,一个连稳定工作都没有办法拥有的人,又有什么未来可言?即便彼得有爱情有精神富足,能战胜一切吗,更何况,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又真能长久吗?
也许当下达洛维夫人的生活是缺乏生命力,甚至死气沉沉,没有自我,但是她可以躺着消磨时光,不用为物质生活而奔波,还有能值得炫耀的身份地位,当然听到世界上另一个苦苦纠结却坚决不妥协的赛普蒂默斯·史密斯,自杀的事情,达洛维夫人选择了一个人逃离晚宴安静待一会,但这不过是她无效的抗争,生活还会按部就班继续下去,这也不过是她一时的情绪卡顿。
有钱有闲有地位,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和理查德结婚,是达洛维夫人的选择,但并不是她个人的选择,只能算是这个社会制度下公认的合情合理的正确选择。
面包和爱情
如今的社会,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面包和爱情,不可兼得。
当下的我,也会经常提醒自己,别人想要的,其实并非也是自己想要的,可作用甚微,依然会自愿跳进消费主义陷阱中,无法从物质欲望中轻松逃离。
当然很想着独立自主、随心自在的生活,但是害怕失控和动荡不安,更害怕被人看不起,而没钱没权,少不了看人眼色。
就像硬币是有两面的,你想要其中的一面,就必须接受不喜欢的另一面,作为成年人,理智会提醒你不能既要又要。做了世俗所认可的正确选择,也就只能放弃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心中的纠结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
可到底是个人影响社会环境,也就是一个又一个“达洛维夫人”的选择,导致这个世界越发虚伪势力,重视物质生活忽视个人精神世界;还是社会环境影响个人,因为环境的局限性,制度的不合理等等,所以才会出现一个又一个“达洛维夫人”?
作为一部在1925年出版的作品,故事中的社会环境,与相隔近100年的当下,又有多少不同呢?人好像还是差不多的人,发生的事情也是类似的事情。
太阳底下无新事,所以,对于环境和人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提出这个或这类问题的人也很多,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罪与罚》一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梁启超和胡适等人,也宣传过自己的见解,是的,问题存在一些争议,但值得每个人去好好思考。
人是很容易习惯并适应各种环境的,但如果真的默认物质更重要,会不会又有点可悲呢?至少可以确定,并不是所有时代,人们的追求会是一样的。
想着想着,感到一阵凉意,我所习以为常的事情,到底还有多少呢?虽然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连对反思的想法都不存在,这样不可怕吗?
“看不懂”的书
前年阅读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也是让我一头雾水,虽然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可这个故事好像并没什么特别的,那为什么豆瓣评分那么高呢?
后面看作者简介,才发现这本书最早是1906年出版的,并不是最近的作品,而书中批判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传道授惑的教师地位低下等等,在当下的社会,都不过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反而不是这样好像才特别,所以我在阅读过程中无动于衷。
所以,有些“平平无奇”的书,也许是因所写之事你已习以为常,仿佛生活在此书中,这样的书,我们更应该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