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的惰性知识
2024-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大大泡泡
反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左手定律,《岳阳楼记》,现在完成时,化学方程式,这些曾“纠缠”我们多年的书本知识,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他们在生活中出现过几次?
出了校门,进入社会大熔炉,我们的大脑一步步按下delete删除键,选择主动遗忘无用的知识,或者说“还给老师”,这些对生活指导意义不大的内容,就是惰性知识。
如何跨越学与做之间的“鸿沟”,把惰性知识动起来?
指向素养的情境化教学。近两年来,素养喊的多,成了热点,实际上它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一调中涉及到平顶山旅游资源,拟写旅游宣传词以及如何发展家长旅游业?认识家乡的这部分内容没人教,学生自己要有发散思维,会联想,设身处想象自己置身于马街书会、青瓷博物馆情境中,开动大脑,解决问题。
练习知识迁移。会做这道题,会做这类类型题,在过去很容易拿满分,现在成了会做题——会总结答题模式——用答题模式试图解决练习套题。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要因为时间短、任务重回避知识迁移,平时要多锻炼,勤迁移,学生才会养成迁移的习惯。
方法还有很多,轰轰烈烈的“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我们常常嫌麻烦,不肯下功夫研究,实际上,梳理一个单元所有任务,形成任务链,对我们讲公开课、复习帮助非常大,值得一试。
想起韩寒年轻时桀骜不驯地喊话:“数学,学到初中水平就行了。”好事者质问他,他又补充一句:“小学毕业,足矣。”回过来想一想,当我们拿出手机扫码支付的时候,貌似没上过学的人也会用,割接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