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心理学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失败常常难以避免,即使是有才能有智慧的人在对待复杂的系统的问题时,也会遇到种种困难。许多人将这些困难归结为如下是事实:我们的大脑进化跟不上社会的进步,还停留在史前时代,脑结构存在遗传学上所谓的预先编程,只能进行简单的因果链方式思维,难以适应复杂的信息化时代,同时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处理形象化问题,对无法形象化的抽象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对于存在的问题,不能只停留于无济于事的抱怨,还需要就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失败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由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比较缓慢,使得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被迫选择捷径,以节约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要紧的事情先做”,成了我们处理事情时的膝跳反应,使得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立即开始规划行动和收集信息,而不是具体阐明目标、分析矛盾、区分主次。具体表现就是:在问题分析过程中,为了减少大量的额外分析工作以及收集信息制定计划时节省时间,我们常常选择寻找一个中心问题这样的折中办法,而忽略了系统变量之间复杂的相互有关系;在问题执行过程中,采用既定的普通规则,逃避环境区分和局部规则,忽视运用这些规则的必要条件。因此产生了诸如线性外推、方法主义、弹道式决策等思维方式,以省略或者简化思维过程的步骤,来节省我们有限的思维资源。
二是我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持肯定看法,这使得我们只选择那些能够保持我们能力感的目标或者将实际目标简化成为能够保持我们能力感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自我防卫”心理。在思维过程中,寻找一个中心问题,忽略复杂的环境数据分析,形成简单的假设,也是为了缩短思维过程并赋予我们一种能力感。方法主义使得任何新问题都是一个旧的熟悉的类型,产生一种我们可以应付的安全感;弹道式思维,使得我们拒绝考虑后果,以避免面临任何错误。由于“自利偏差”的存在,就算目标没有实现,也会通过认知失调,将责任转嫁给自身因素以外的环境,而不去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是人类记忆存储系统吸收新材料的速度较慢。人类的记忆可能有一个很大的容量,但是它的“流入容量”较小,使得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相关信息离我们越远记录下来的就会越少,难以形成一个时间结构系统的图景,我们就不能根据时间模式来矫正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四是人类存在将注意力集中于迫在眉睫的问题的倾向。这使得我们忽略规划措施时各种可能出现的隐性问题,产生了本可以避免的副作用。
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采用系统的思维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综合运用如下几种原则方法:
一是必须清楚的确定目标。把含糊目标转化为清楚的确定的目标,常常会分解出许多侧面问题,形成许多局部目标。我们必须明白永远不可能一次实现所有的目标,因为不同的目标可能彼此互相矛盾。因此我们要么在不同的目标之间采取折中的方案,要么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而抛弃另一个问题,要么改造整个系统,是系统中不出现对立的问题。
二是针对一个已知的问题结构,必须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设定系统的模型。在复杂的系统之中,不是只做一件事情,其中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步骤都会影响许多事情。
三是收集信息必须与我们的工作需要向符合,不可过分详细,也不能草草了事。通常应该选择的细致层度,必须能使我们认识“目标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认识我们要影响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是不能对问题过分的进行去条件抽象。“去条件”概念是指排除了它所依赖的条件情景。在把一个抽象概念应用于一个具体情况之前,应该进行“策略上”的详细调查,以决定它是否适合于情景。什么是“策略上”,19世纪普鲁士陆军元帅毛奇曾指出:“策略是一套权宜之计。它比一门科学更为丰富,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一步确立一种独到的指导思想,是在最苛刻条件的压力下行动的艺术,这就是为什么由那些权宜手段导出的一般原则,以及基于这些准则的系统,不可能有任何策略上的价值。”
五是掌握好继续和停止收集信息的时机。即使在对系统有了足够了解以后,还是必须继续搜集信息。我们必须知道系统现在的状态以便预测将来的发展,并对过去行为的影响进行评估。
六是承认错误,适时分析错误,得出结论以改进思维和行动。人们总是在寻找并找到若干办法,来避免面临他们行动的错误(负面)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弹道行为”。越是情况不明朗,越可能唤起我们用弹道行为支持我们对自己能力的幻想。要想通过分析错误必须首先克服自利偏差,承认自身存在的不足。
虽然以上归结出了很多方法,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判断力。“系统思维“不能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不能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孤立的能力,而是一大堆能力,其核心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运用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运用我们的判断力的能力。因为环境永远不会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