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书院我的书单

《非暴力沟通》

2020-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1只奇怪的猫

日更有段时间了,总觉得自己积累太少,写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但又想每天记录些文字,所以决定以后每天会为大家推荐一本书。

今天推荐的是 【美】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B.Rosenberg)写的《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非暴力沟通及它的目的,它还为我们提供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相信一定会对你的生活和人生有一定的改变!

摘要: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2.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Wendell Johnson)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他讲道:“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以下这首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

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贝本梅尔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此外,非暴力沟通还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以及观点的词语作了区分。

区分感受和想法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如果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以下是更多的例句: ·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我觉得他很负责任。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 以下是两个例句: A.“我觉得我被误解了。” “被误解”一词反映了我认为别人不理解我。此时,我可能会很着急。 B.“我觉得我被忽略了。” “被忽略”是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想独处,我们就会很高兴;反之,如果想参加活动,就会感到难过。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实际的状况。例如,如果我们说“我感觉良好”,“良好”这个词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别的。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显然,这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我常听人这样谈论亲密关系:“我真的害怕与人亲近。每次看到伴侣处于痛苦之中,我就极为沮丧,感到窒息,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囚犯。于是,我就想尽快摆脱这段关系。”许多人认为,爱情就是牺牲自己来满足爱人的需要。刚谈恋爱时,他们对恋人的关心是自发的。那时,彼此的相处是那么地惬意、融洽和美好。然而,随着关系变得“严肃”,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情人过得开心。于是,爱情开始沉重起来。 一旦面临这样的情形,我就会承认:“在恋爱中,我无法忍受丧失独立性。如果恋人过得很糟糕,我就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我可能会由于不堪重负而提出分手。”然而,如果意识不到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我可能就会指责恋人:“你太依赖我了,我能力有限,我们分手吧!”此时,如果我的朋友能够倾听我的痛苦,她也许会说:“你认为你必须照顾好我。这让你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是吗?”如果她反过来指责我:“我的要求过分了吗?”那么,我们的关系很可能就会陷入僵局,甚至难以为继。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有一次,一位女士在研讨班的休息时间兴奋地说,她很高兴认识到自己也曾是“情感的奴隶”。研讨班重新开始后,我建议大家做一个活动。这位女士坚决地说:“我想做点别的。”我意识到,她在捍卫她选择的自由——即使她的选择会与其他人的需要相冲突。 于是,我就问她:“你想做点别的,即使那会与我的需要相冲突?”她想了想,然后结结巴巴地说:是……嗯……不是。”她的困惑反映了表达自己的需要只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阶段。 这里,我想讲讲我女儿玛拉的经历。她以前是个“有礼貌的小女孩”,对别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她习惯于委屈自己来迎合他人。注意到这个情况后,我想鼓励她大胆地说出心里话。当我告诉她我的看法,她哭了。她很无奈地说:“但是,爸爸,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我回答说,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不久以后,我就发现玛拉有了变化。有一次,她学校的校长打电话给我。他告诉我,他在学校和玛拉说 “校内不能穿牛仔裤”,玛拉没好气地回答 “见鬼去吧,你”。我很高兴,玛拉终于能够说出心里话。当然,她还要学着尊重他人的需要——我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

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在提出请求前,如果我们有以下的想法,那么,我们的请求已经成为了对他人的要求。 ·他应该把房间整理干净。 ·她必须照我说的去做。 ·老板应当给我提职加薪。 ·我有权要求更长的假期。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们。有一段时间,当我的小儿子布拉特没有倒垃圾时,我就有类似的想法。我们对家务活进行了分工,他负责倒垃圾。可是,他很不主动。为了让他去倒垃圾,每天我都会提醒他“这是你的任务”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后来,有一天晚上,我终于静下心来听他讲为什么他不愿倒垃圾。谈话后,我以《布拉特的心声》为题写下了一段话: “在印象中,如果我没照你说的去做,你就不会尊重我。如果我知道你并不想使唤我,在你叫我时,我会乐于回应你。如果你高高在上,像个盛气凌人的老板,你将会发现,你一头撞在了墙上。当你反复提醒我,你为我做的各种事情,你最好准备再次碰壁!你可以大声抱怨、责骂,但我仍不会去倒垃圾。即使你现在改变方式,我也需要时间忘记不快。” 通过这次谈话,布拉特认为我已经理解并尊重他的立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每天都主动倒垃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