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巨源的茶和石门槛(亹)的泉
作者:施福山
四川蒙顶茶山话说北宋仁宗时期,四川安岳茗山镇出了一个品茶大师冯山。冯山(1031~1094)字允南,嘉祐二年(1057)进士,熙宁时任秘书丞通判梓州。其子冯澥,元丰进士,宋高宗时为资政殿大学士左丞相,故冯山亦被追赠为太师。冯太师工诗文,著有《安岳集》二十卷,且以嗜茶闻名于蜀中,多有茶诗为人传诵。如《茶岭》诗云:“新萌雨露浓,岭头春味足。缘云采撷人,争收火前绿。”;又如《谢李献甫寄凤茶》诗云:“双凤婆娑绿月团,初纲犹怯禁中寒。贵从侍从时宣赐,传到西南作宝看。旋碾合留清浩气,亲题何事寄粗官。感公珍惠宁须试,一嗅烦怀已自宽。”又“此品何尝下小团,分甘仍值雪霜寒。恐尘竹叶微蒸过,要细银针旋碾青。紫盏烘时愁俗客,清风来处属仙宫。平江一啜吟佳句,起舞不知天地宽。”;再如《和李开少蒙提刑家园茶》诗云:“蜀品固难名,家园未有声。晓篮亲手撷,俗客尚心轻。瑞雾吹还合,仙风坐欲生。因知栽植意,留与子孙清。”冯山在品茗吟诗中结交了不少志趣相投的茶友,时任四川提举的兰溪人江巨源就是其中之一。
民国时期的兰溪悦济浮桥江巨源,名江衍,字巨源,兰溪太平乡元潭埠(今游埠镇伍家圩江家村附近)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进士,初任山阴、鄞县主簿,神宗熙宁六年(1073)升任庐州观察推官,元丰六年(1083)升任四川提举,官至太子中允馆阁、京西转运使,乡人咸以太子中允称之。工诗词,好品茗,有《黄钟宫》、《和孔司封题蓬莱阁》等诗词作品传世。 他还是一位公益事业热心者和慈善家,最闻名的就是在熙宁九年(1076)创建了兰溪悦济浮桥。宋代理学家范浚的祖父、官至上柱国太府少卿的范锷(1035~1117)专门写了《悦济浮桥记》褒掦了他的功德。
2017年的兰溪悦济浮桥江巨源和冯山的时代,全国的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川峽和东南各路。据史载: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全国茶叶年产量约为5300万斤,其中东南各路(主要是浙江和福建)年产茶叶约为2300万斤,占全国40%强。而浙江婺州为东南各路茶区之一,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作《通志》则明确指出:茶山在金华府兰溪县。现在我们兰溪延革下来的历史地名“茶山”,就有灵洞和香溪二处;还有高迅泉下的“茶坞”,也曾经是闻名一时的茶园,而其时兰溪片茶亦已名声在外了。
且说江巨源是位老茶客,元丰六年(1073)赴四川就任提举时带了不少家乡片茶前往。到了蜀中听说冯山嗜茶,公余便邀他到行署喝茶,冯山也尽献好茶与其共同品尝,一来二往两人便成了莫逆好友。不久江巨源调任离川,冯山依依不舍,但临别仍不忘茶道,并作《问江巨源求茶》诗一首送别,诗云:
语笑嘉陵醉别辰,曾留一角建阳春。
不将闲碾无佳客,每当开尝忆主人。
蒙顶纵甘余草气,月团虽有隔年陈。
吟魂半去难招些,愿得兰溪数片新。
冯山诗中提及三种茶:建阳团茶、蒙顶仙茶和兰溪片茶。建阳、蒙顶唐代即为贡品名茶,其中建阳团茶产自福建建阳,为蒸青紧压茶,即陆羽所言“烤饼茶”。史载北宋时福建转运使丁渭所制“团茶”专门进贡皇上,团茶有龙团、凤团、月团之分,极为名贵,不行市,除了皇上,只有少数达官贵人偶得品尝。蒙顶茶则产于四川雅安蒙山县南十里蒙山之顶,相传为西汉时高僧妙济大师在上青峰手栽七株茶树,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迴异寻常,久饮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称。后传入日本,赞誉一时,是蜀茶的代表。据史书记载,此茶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2)即为贡品,寻常百姓可望而不可即。但冯山却在诗里说:建阳月团隔年陈,蒙山仙茶余草气,虽贵为贡茶都不及兰溪片茶。所以“吟魂半去难招些,愿得兰溪数片新。”临别之际还向江巨源求茶,希望江巨源此去还乡不要忘记给他寄些兰溪新茶来。在冯山看来兰溪茶远胜于建阳、蒙山,可见其时的“兰溪片茶”已成为宋代各类名茶中的佼佼者。
兰溪石亹(门)泉好水烹好茶,自陆羽以来论茶者均认为烹茶之水山泉为上。兰溪有好茶也有好水,其中上等山泉如灵洞的天池泉,号称金华第一泉,源于金华北山之巅,明代首相赵志皋用以烹茶敬客;邑西兰阴山白泉(又称兰阴泉),清澄如玉,亦为烹茶好水,前人多有吟咏。城北石亹(门)泉,则发端于黄大山,黄大山相传为赤松子得道处,亦北山之一脉。高耸于城北三里处,郁然苍秀,两旁峰峦峙列,环拱如排衙、如张翅,有俯视一切之气象,为一邑之主山。石亹泉在其右侧,泉从石罅涌出如沸,味甘香,有石横绝若门槛,故俗呼石门槛。明代大吏、官至八闽廵撫的兰溪人徐学聚有诗云:“为爱此山好,开山得石亹。不是神仙窟,胡然仙迹存。”诗人方壶也有句云:“最爱山泉趣,潺湲激石亹。声浸栖鸟梦,影汎落花魂。转峽流清阁,穿林到近村。我来看不厌,归路月黄昏。”旧时黄大山下有云泉古刹(又名云嵓禅隐),石亹泉迳此过上徐灌沙堰为兰溪城北后沙溪,后沙溪下达北津桥入兰江,故石亹泉又名“云泉”,由石亹泉出发的后沙溪便称“北津第一流”。
宋徽宗趙佶《大观茶论》封面关于烹茶之水,宋徽宗趙佶在《大观茶论》中说:“水以轻清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领略过兰溪风光的两江总督梁章钜对茶道亦颇有研究,更明确指出:烹茶“必须山中之水,方能发其精华。”号称云泉的石亹(门)泉水,沾赤松子仙气,从云遮雾绕的黄大山石罅中涌出,清而芳,甘而冽,是上等烹茶好水。自宋以来多有官宦士人前来寻幽访古、取水烹茶。曾任仙居训导的乡贤诸葛钊有《夏日石亹涧纪游》诗四首,录如下:“一径穷山涧,三生契石亹。胜地钟灵气,吾人愧钝根。适来心欲洗,无事倒芳樽。”;“昔饮虎跑水,闲评龙井茶。即今泉活泼,一样气清华。啜茗春风后,寻源石径斜。与谁联静契,同好癖烟霞。”;“亭上孤松秀,相传落叶奇。何来人啸傲,可对叟支离。垂老心犹劲,鸣高俗不宜。空山正涛起,欲赋水涟漪。”;“梅雨晴光乍,松风来意徐。云泉留古刹,风物梦华胥。性悦山梁鸟,身斑石涧鱼。何人此游钓,清听绿阴余。”诸葛钊的四首诗不仅描述了石亹涧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写了石亹涧边的落松亭、云泉寺等人文胜迹,还特地谈了他与同行的游伴一起用石亹泉水烹茶品茗的故事,将兰溪茶和石亹泉与龙井茶和虎跑泉作了比较,认为石亹泉与虎跑泉一样活泼清华,喝了石亹泉烹的茶,如沫春风,十分受用。笔者儿时曾与小伙伴们多次由后沙溪上溯石亹涧,摸鱼抓蟹採山果,探寻赤松黄大仙遗迹,捧喝清澈的石亹泉水,至今记忆犹新。现时那里已辟为石门槛风景旅游区,云泉寺遗址上修建了半个城隍庙,落松亭成了上山的廊道。可惜曾经被雅称“北津第一流”的后沙溪已为现代化建筑填平,无踪迹可觅了。
古石亹泉眼2021.3.3施福山于黄龙洞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