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

如何更有效地选书,让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瞎读书

2020-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撑起纸伞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瞎读书

回京隔离的这几天,在单位公寓里做的最主要的事情算是读书了,第一次有这样大段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不觉隔离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我一年的阅读量大概在40-50本之间,算是从18年下半年开始,至今也并没有读过多少书。鉴于我工作的性质,每天一地鸡毛的琐事,24小时都有被召唤的可能,这样的读书量于我自己来说还算满意。

虽说读书总量不大,但是苦于时间有限,我对于读书的方法还算是有些讲究,特别是在选书环节,毕竟不想白白浪费了付出的时间和金钱。

那今天便分享一下自己选书的小方法。

我把方法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是针对没有明确目的需求,纯粹当作爱好,想广泛阅读的人;第二类是对有明确目的需求,想在某一领域入门或是深入了解的人。

一、没有明确目的需求,只想广泛阅读的

针对第一类,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明确阅读的范围,即便没有明确的目的,想广泛阅读,也需要甄别哪些是可以读的,哪些是不应该浪费时间去读的。很多人在买书前会去看豆瓣评分,会看一些评论之类的,这是一个好方法,但也不足够全面,那我的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步其实是受快速阅读方法的启发,从书中学习并完善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四象限法。

四象限法

以感兴趣的和熟悉的这两个标的,分别作为x轴和y轴,确定出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分别是熟悉并且感兴趣的,熟悉但不感兴趣的,陌生且不感兴趣的以及陌生但感兴趣的。

其实读书特别是读新书的最佳选择是发生在第四象限,也就是陌生但感兴趣的,就像你刚遇到一个小姐姐,你对她很陌生,但是你对她很感兴趣,好奇心都会催促着你主动去了解她。

其次,我们也可以选择第一象限,熟悉并且感兴趣的书来读,这会加深我们对旧有知识的理解。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是把时间浪费在了第二和第三象限,面对又不感兴趣、又不了解的内容,不会有人喜欢读书的。

千万不要把读书单纯的理解为只是独立地阅读一本新书这么简单,而是要和自己原有的阅读框架联系起来,读书说白了就是依靠自己原有的认知版图,通过阅读不断去拓展你的这个版图边界的过程,就像古王朝拓展疆土一样,它一定是依靠自己原有的力量去一点点征服临近的新土地。

在完成了第一步以后,只是完成了大面的筛选,这其中可能还会混杂一些充数的烂书,这里说烂书是书籍真的有好坏之分,而且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这里以豆瓣评分为准,八分以上并不全是好书,但通常不差,但是7分以下真的不推荐阅读,那可能真的是为了出书才写出来的书。

所以我更推荐大家从7分以上开始筛选。

有余力的朋友在完成上面两步以后其实还可以再加一步,就是将有没有观点,有没有逻辑作为标准,再次筛一遍。像有些成功学的书籍,虽然评分不低,但是书里面会讲很多的个例,大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别人这样做成功了,你如果这样也可以成功,这种显然是属于有观点,但是没有逻辑的书籍,也不推荐大家阅读。具体的可以根据豆瓣或者电商购买页的详情查看书籍的大纲目录,尽可能地筛选自己认为既有观点,又有逻辑的书籍。

二、有明确目的需求,想在某一领域入门或深造

第二大类方法是针对有明确的需求,想在某一领域入门甚至深入了解的人,这里用到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找人。即在进入某一领域之前,需要找到三个人,即这个领域的开创者、继承者和分歧者。

开创者不难理解,开山祖师;继承者,通常指开创者的门徒或者是好友,而这些人通常也都是这一领域后来的集大成者;分歧者是开创者的对手,在研究方法或者观念上相左的人。这里举个例子。

比如去年10月份,我为了看陈凯歌导演去追了《演员请就位》这个综艺,其中注意到了另外一位导演,李少红导演,想起来她的新《红楼梦》,又接着想起来我还没有怎么接触过《红楼梦》,所以就想着去了解一些红学的内容。

红学入门

查了一下资料后,我发现,中国近代红学的开山祖师是胡适先生,而他对《红楼梦》进行的有史有据的考证开创了红学——考证派。胡适先生一生对国内学术影响最大的核心观点是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而对他本人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是实证哲学家杜威的思想,也算是胡适先生继承了杜威的部分思想。

找到了开创者以后,接下来便寻找胡适先生的队友或是门徒。

考证派比较有代表性人物的是胡适的学生顾颉刚和队友周汝昌,顾颉刚是古史辨学派的开创者,他帮助胡适校队了其著作《红楼梦考证》,并深受胡适考证研究方法的影响,将其应用到历史研究中;而周汝昌则是考证派红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是继胡适先生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

分歧者则是与考证派相对的索隐派,索隐派主张发掘被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事实究竟,其集大成者是蔡元培先生,而他的治学方法受乾嘉年间常州学派的影响较多,强调微言大义,他的《石头记索隐》也被誉为索隐派的代表作。

到这里红学入门的框架就比较明了了,而我今后找书顺着这几个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找下去就可以了。

这两种方法也算是大致覆盖了阅读的所有需求,有时候不要觉得太麻烦,毕竟通过付出少量时间而避免走了弯路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但这也仅仅是我的做法,不能对所有人一概而论,到个人身上,还是要取精华去糟粕,只选适合自己的才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