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做个引路人

2022-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蓝色的天空_6357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获益匪浅,重组,以点剖析再好不过,记录分享:如何用课文教语文,用语文发展人,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最终沉淀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新课标背景下,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挑战。薛法根老师的讲座《用课文教语文》,理论联系实践,为我们在文本解读上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论指导。现整理如下:

01如何发挥文本的最大功效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数学的“举一反三”,大家都不陌生,而“举三反一”运用于语文,是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一个语文实践运用的规律。我们往往在经验的积累中,对语言现象有规律性的认知和领悟,如古诗,通过多读,就可以感受古诗的意境。

    文体不同,解读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诗歌的想像与联想,议论文、说明文理性的逻辑思维,小说重故事,散文重情感,把握不同文体的课程价值,“触类旁通”,这是把握文本解读的关键。

    “举三反一”,是丰富儿童的语文经验,生长为个体的语文知识,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逻辑;“触类旁通”,是闻一知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运用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例子是起点,沿着例子读开去,写开去,开展读写拓展,逐步形成语文能力,超越例子,“熟能生巧”,才是我们的终点。

如何上好“这一课”

如何对准“这一类”?如对五上第六单元“舐犊之爱”的大胆重组,重新建构单元教学的序列。在学习任务群的统领下,聚焦关键点,明确教学落点,落实语文要素。在《慈母情深》中体会爱,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理解爱,在《父爱之舟》中深化爱,以及习作《我想对您说》,有《慈母情深》的细节,有《父爱之舟》的事件,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议论。“这一类”文章就有了单元教学的整体规划,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只有从课文中跳出来,整合单元,议题统整,单篇教学就被赋予特殊的语文学习意义,核心素养就在这一个个独立又有联系的课堂教学中逐步积淀。

    参透“这一篇”,方法有:(1)由表及里,探究藏在文本背后作者的真实意图;(2)由意及言,破解遣词造句的方法,谋篇布局的策略,领会语言运用的规律;(3)由文及人,让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探寻课文背后大写的“人”。

    从对准“这一类”,到参透“这一篇”,为了上好“这一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