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论语札记21】面对棘手的提问该如何回复?
原创: 王鹏翔 书香联盟
「
原 文
《论语为政篇》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懿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学记
这一则是很有意思的一出对话,首先是已经对鲁国权位有谋逆之心的孟孙氏掌权者的儿子向孔子来“问孝”,夫子只回答了两个字“无违”,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对于弟子的提问都是针对性的回答,这里的“无违”是针对孟懿子的。为什么只回答两个字呢?不得其解,孔子估计也知道孟孙对这个两个字是不明白的。非常巧合,孔子又让樊迟给他驾车外出,在路上,孔子就给樊迟说了这件事情,樊迟对这个两个字也无法明白,于是夫子才进一步进行说明。根据史料记载,据说樊迟和孟懿子的关系比较好,所以这一次驾车外出,看来夫子是做了特别的安排。当时夫子给孟懿子说“无违”的时候,孟懿子虽不明白,但他没有像樊迟这样好问,夫子也不好说明,恐怕是这个孟懿子也比较好面子吧!由这简短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夫子的细心和用心良苦。从这里体现出了“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
那么,根据当时的礼法,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相应的生事,葬礼,祭祀的规范,这三家经常跨越自己所应该遵守的规矩,超越了礼制的权限进行祭祀等事宜。故此,孔子怕他对孟孙说的话,无法表达他的意见,所以要通过旁人的口向孟懿子传达这种信息。孔子在回答樊迟的“何谓也?”时,连续用了三个“礼”字。足以说明,孔子的政治态度。在这里似乎可以遐想出很深的故事!
借着这样的一个典故,相信我们也曾遇过类似于的问题,如何回答对方而不伤害对方的尊严,并且还还要表达自己的态度,确实是需要智慧的。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读《论语》,《论语》浩如烟海的各家注解,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所引发的新思想,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孟懿子:鲁大夫,三家之一。氏仲孙,名何忌。懿,其谥。其父僖子遵命何忌学礼于孔子,乃孔子早年期学生。
无违:孔子教以无违,盖欲其善体父命卒成父志。
樊迟御:樊迟名须,亦孔子弟子,为孔子御车。
孔子乃言无违者,无违于礼,能以礼事亲,斯为孝。父母有不合礼,子女不当顺其非,必自以合礼者事父母,斯对父母为至敬,此即是孝。若顺亲非礼,是谓其亲不足与为善,又自陷非礼,此乃违逆其亲师甚。故无违为孝,乃为懿子一人言之。
《论语讲要》:鲁国出自桓公的三大公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都是鲁国的权臣,愈到后来权势愈重,违礼敌政亦愈甚。《春秋》昭公七年,左氏《传》说:孟僖子将死,召其家臣,遗嘱何忌从孔子学礼。是知懿子在孔门有弟子名分,但《弟子传》里没有懿子,《论语》此章之注,只说懿子是鲁大夫,不说是孔子弟子。
以此“无违”答复懿子,不违其父教其学礼之意。不违父教学礼,就是孝道。
生事,死葬,祭祀,皆能以礼,便是尽孝。三家皆违礼,所以孔子教懿子无违。
《论语恒解》:子曰:“无违”则凡悖理之事皆免,盖就现成者言,故不曰“毋”。而曰“无”也,因其未能进问夫子,恐其误会,故语樊迟使相告诫。由一念之动以及于万事当乎礼,即全乎天理而无愧于孝。
《论语正义》:凌氏鸣喈论语解义:大夫以上能备礼,生事葬祭不违乎礼,即顺乎亲矣。祭统云: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参之以时,明焉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论语集注》: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胡氏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得为而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
《论语点睛》:克己复礼,方能以礼事亲;违礼,即非孝矣。
江谦曰:若能劝亲念佛,或为亲念佛,求生净土,永脱轮回,尤为大孝,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真至言也。
《论语义疏》:卫瓘曰:三家僭侈,皆不以礼也,故以礼答之,或问曰:孔子何不即告孟孙,乃还告樊迟耶?答曰:欲历子孟孙,言其人不足委曲即亦示也,所以独告樊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