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的人生才能长久 —读《
自从得知一百多岁的周有光老人还能保持思维敏捷、著书立说后,我就佩服不已,加上十分好奇:怎样的人能在如此高龄下不糊涂不迟钝,竟然还能笔耕不辍呢?
于是买了一本《拾贝集》来读。
《拾贝集》中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文风朴实,内容包罗万象:从端午节的时代意义到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从经济学的沉浮到苏联历史札记,无不透着老先生深沉的人文思索和真切的人文关怀。
书中的《诗歌之页》记录了汪精卫的狱中诗,何等慷慨激昂,可最终还是“欣然当汉奸、从容作楚囚”。
《蒋经国骂父信》中那个坚定的共产党员,那个痛斥反动腐朽父亲的儿子,最后不也做了父亲的接班人客死台湾吗?
所谓“活久见”,多少当年的风云人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最后却落得出尔反尔、自食其言的下场。
也许正是看到了太多反转的历史人物,才明白人生的无常、人性的善变,才让作者有洞穿世事的智慧、豁达开朗的性格吧。
另一章“以史为鉴”揭示了苏联历史上黑暗的斯大林时期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大死亡、大清洗和古拉格死1000万,农业集体化和大饥荒死5000万人。
读着触目惊心的数字和文字,想象那个政治垄断、经济垄断、思想垄断的时代,对国家栋梁和知识精英的摧毁,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制造各种惨案,发人深思。
记录历史同时也是警醒后人,让没有经历过、没有体验的我们,不至于淡忘历史,让生命和鲜血写就的教训,一代代传下去,这可能是作者的初衷,也是他最真实的反思和关怀。
不过,总的来说,书中的文章都透着老人豁达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哪怕谈到社会的阴暗面,哪怕谈到不赞成的事物,老人也没有口诛笔伐,而是善意地提醒和积极地建议。
这恐怕和老人的人生经历有关。
年少时考入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却无钱留学,只能就业。抗战时期颠沛流离,生病后被医生断言“只能活到三十几岁”,条件艰苦导致痛失爱女。
解放后本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且小有成就,却不料突然被安排转行到外地从事语言文字工作。
孰料“无心插柳柳成荫”,老人作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员,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
而且躲过了文革中对经济学家的迫害,虽最后仍被下放五七干校,却不失乐观本色,笑对困难。
及至退休后在斗室中做研究和著述,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
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经历了清末到解放后的五个时代,看遍风云变幻,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才能让文笔从容淡定。
也许,这就是老人长寿的秘诀吧——豁达的人生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