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5 里斯本丸沉没的不仅仅是船

2024-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招财小能手


说实话点开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纪录片。看完它立刻在我心中和我刚看完的《五号屠场》形成了回响,特别是那句:

“活下来的人并没有真正活着,在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书里的那句:

“故事中几乎没有真正的人物,也几乎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因为书中的大多数人病弱无助,成了被难以抗拒的势力抛上抛下的玩物。”

这两个故事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战争灾难中曾被掩盖或者遗忘过的一次,它们都是战争的周围产物,是不会写进历史书中的宏大叙事里的一隅。它们都让无数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

德累斯顿轰炸带走的是一个城市的居民,伴随着里斯本丸沉没的是一船的战俘。


1945年2月13日至15日,772架英国皇家空军重型轰炸机和527架美国陆军航空队向德国的文艺中心德累斯顿发起了四次轰炸,超过3900吨的炸弹和燃烧装置覆盖了这个城市。在二战的尾声之中,盟军这一个针对城市的毁灭式轰炸就此发生。1945年3月,德国政府命令媒体公布了20万人的虚假伤亡数字,而事实上的数据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不断被调整。2008年德累斯顿议会调查估计实际人数在22700至25000人间。而几十年后对美国空军报告的解密之中,则声称德累斯顿是当时主要的铁路运输和通讯中心,坚持是针对战略目标的正当轰炸。这一场轰炸到底是正义的还是战争罪,争论从来没有停止。

1969年,库尔特·冯内古特以亲身经历为背景的小说《五号屠场》出版。这场轰炸之中他是什么角色?他是美军被俘人员,当英美联军发动大轰炸时,他刚刚抵达德累斯顿的战俘营没几天,而大轰炸发生之时,恰好身处地下室的冯内古特和其他6名美国战俘逃过一劫。他们不被彼时的任何一方放在眼里,他们只是恰好活了下来。

当我越去了解德累斯顿的前因后果,我越发意识到了为什么《五号屠场》这本书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德累斯顿轰炸的前因后果,它是病弱无助的人们被战争玩弄的记录,而前因后果不会给受害者们带来任何慰藉。“使大屠杀时间具有前因后果,不知不觉中让恐怖事件具有可阐释性。”冯内古特笔下的战争没有英雄,没有逻辑,只有一个个羸弱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里斯本丸是一艘日本客货轮,1942年9月25日,它载着1816名主要为英国籍的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运送途中,并没有在船上挂上运载战俘船只标示的里斯本丸被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部分击中。被击中后,日本海军将船上大多数日本军人先行转移,只留下少数人员看守战俘,为防范战俘逃亡,日军将所有装有战俘的货舱钉上木条。当里斯本丸终于沉没,战俘们逃出货舱自救跳海,周围船上的日军不仅不救,还开始枪击海面上的战俘。最终中国舟山东极岛附近的渔民发现海上落难人员,自发发起救援,最终384名战俘被救起,余下1000余人葬身大海。很遗憾,彼时的中国也自身难救,大部分生还者再次被日军捕获,被送往日本去服苦役。

《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则是导演方励在偶然得知了舟山渔民救人故事之后,在过去十年间,花光所有积蓄,搜寻到沉船“里斯本丸”的沉没坐标,奔赴英、日、中、美、加拿大各地寻访沉没真相故事的记录。方导好像明明是跟这个故事最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偏偏是他在几十年后最执着。

方导探寻了130余位亲历者后代,拼凑出当年那艘船上最后发生的故事,要知道当年的幸存者几乎快要消失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两位亲历者也都是98/99高龄,这是最后抢救历史的机会了。

他甚至找到了里斯本丸的船长的后代,他将船长在战争法庭上的证词给他们看。他们说自己的父亲从来不提这艘船的任何事情,儿子拿起证词复印件说,原来他还说过这些话。

方导也找到了一段口述记录,记录里是当年的幸存者们在几十年后的一次聚会之上,那名击中里斯本丸的美国潜艇士兵来了,他千里迢迢来到聚会现场,说出他的愧疚。当年,当他得知自己击中的日本货轮上还有1816名战俘时,他再也无法待在军队里了。错的是他发出鱼雷的手吗?


这两个无法进入主旋律战争叙事的故事,偏偏最让人痛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