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微达人

欧阳泽林:HR团队的哪些“产品”在影响求职者(消费者)决策?

2017-01-07  本文已影响21人  92006db4641b

关于作者:欧阳泽林,对于个体我“不误正业”——助力个人品牌IPO;对于组织我“业涉撩人”——助力企业的雇主品牌和招聘创新,个人微信:zhaopiner1 欢迎批判性点赞和报复性打赏!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超越了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大媒体,生产和传递了大量的信息。移动互联网并没有创造更多的信息,却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信息的生产传播阅读的三元化变成了一体的,换句话说,以前一个信息创造出来,会通过渠道传递到用户,信息渠道和用户是三个部分。而现在,用户通过微博微信等分享方式成为渠道的一部分。这些趋势对于招聘者的启发,小编认为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但是我们要做好雇主的情感营销(企业文化营销)和体验经济(求职周期内体验、非求职周期内体验),重点在于挖掘和管理粉丝关系(关系链,加以时日可以用来作为空缺职业机会传播的基础)。

前面几篇文章我们提到:求职者是消费者,HR团队的发布过很多很多的“产品”,有些甚至你不可能想象,但的确是HR团队的的“产品”之一,这些产品如何能够影响求职者的“消费”决策?(选择哪家雇主的offer,或者那么都了解一下某家雇主的公司背景、团队背景)。基于购买行为产生有4个过程,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 欲望)―Action(行动),结合雇主品牌传播沟通的方法论(如图),Awareness(影响意识)―Consideration(纳入考虑)―Conversion(建立对话)―Acceptance(信任接受)―On-boarding(面试入职),我们按照以下进行分门别类,结合招聘者和求职者两者在各自业务流程场景中的应用,梳理下HR团队究竟有哪些“产品”(欢迎各位读者对号入座和补充完善哈):

一、按消费者(求职者)的阶段需求范围来划分

1、搜索寻找职业机会:分布在各个渠道的熟人好友关系链(Recruiter、Hunter、Line Manager)、各类Job Board招聘网站等

2、对比调查雇主背景:职业社交网络查找Recruiter、Hunter、Line Manager的背景信息、搜索引擎查找雇主、CEO最新动态等

3、了解薪酬福利待遇:员工匿名发表公司评价、职位薪酬的职业社区(分智、公司集)等

二、按照产品形态来划分

1、线上部分:雇主官方网站(CareerSite、CareerPage、移动版招聘微站);雇主招聘APP;Job Board的职位广告/MiniSite/LandingPage;雇主内部外部推荐的Site;在职业社交网络上雇主Employee的Profile、Recruiter的Profile、Line Manager的Profile;雇主相关关键词在搜索引擎里面结果;雇主官方社交网络(微信、微博、人人、领英等等);雇主雇员的社交网络;用户和候选人互动的邮件签名等等

2、线下部分:校园宣讲会、员工家庭日、面试放日、猎头供应商面试、行业峰会论坛等等

3、公开可被搜索(如最常见的职位JD)或者是非公共不可搜索(如前员工的口碑)

4、自主所有(如雇主自己的CareerSite)或者是第三方(如雇主开通的用于招聘的微信公众账号)

5、雇主自生产(雇主官方内容)或者是消费者(用户)自生产(在职、离职员工的微博、雇主点评、口碑等等)

三、按消费者(求职者)的属性来划分

1、服务于主动求职者(合格且在主动寻找机会);

2、服务于被动求职者(合格但没有在主动寻找机会)

3、服务于在求职周期内的候选人(容易取得联系);

4、服务于不在求职周期内的候选人(不容易建立并维护联系】

6、服务于潜在外部候选人

7、服务于已离职的前员工

前几篇文章我们也提到了,Offer是HR团队的“产品”、CareerSite也是,用来做招聘的微信公众账号也是,ATS也是,在线简历表也是,求职者搜索雇主公司名称出来的Search Results也是,求职者在领英上搜索Employee的Profile也是,面试用的房间装饰,前离职员工发的微博、前离职员工留在猎聘网简历里面的在该公司该职位上的目前薪水、下属人数、工作内容、工作业绩、期待薪水等等等等都是!这些都是HR团队的“产品”。更别说HR团队的各类表单了。

所以,请用“产品”思维、请用“用户”思维,在Awareness(影响意识)―Consideration(纳入考虑)―Conversion(建立对话)―Acceptance(信任接受)―On-boarding(面试入职)整合流程和事件里面,去寻找每个“产品”优化的机会,去寻找每个能提高“用户”体验的机会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