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人生简友广场哲思

《模型思维》读书笔记

2020-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墨一凡

一、什么是模型?

我理解的模型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应用模型,比如买东西,货比三家是一种模型;再比如“山雾有雨,河雾晴”用到的是归纳法,它同样也是一种模型。而本书作者极为推崇多模型思维。

二、多模型思维

1.什么是多模型思维?

多模型思维就是抛弃习惯经验,随意切换思考逻辑的能力。说简单点就是,我遇到了问题,我有很多方法,我选择最恰当方法。就像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第一流智慧的体现,是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这里说的就是多模型思维。

2.为什么要用到多模型思维?

只持有单一模型不行吗?不行!

我们要知道所有模型都只在特定环境下适用。就如同牛顿第一定律在常态适用,可是到了量子领域就不行了。

其实说到底,模型就是某种场景下的规则,场景变了,规则也就变了。所以为了适用纷繁复杂的环境,我们需要建立多模型思维。

三、介绍几种思维模型

1.分布模型

分布模型分为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

正态分布:在样本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数量最多的多数都是平均值内的样本。

幂律分布:你可以想象成,赢家通吃的世界。在所有的样本中,少数人掌握大量资源。比如财富,社会中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比如关注,像一些大V,明星,掌握了大量的关注。

这两个模型有什么用?它很有用!它可以合理规划资源,管理风险。

比如设计,公共汽车扶手时,因为我们的身高平均值的人占多数,很高很矮的人占少数,所以应该以平均身高来设计。

又比如火灾,火灾发生的几率很小,但其破坏大后果严重,所以我们就要花大量的成本去宣传火灾危害,并且在容易引发火灾的地方粘贴标语和完善消防设施,为风险留更多余地。

两种模型如果用错简直就是灾难,所以别用错了。样本之间独立用正态分布,样本之间互相有联系用幂律分布。

2.夏普利模型

如果你想计算自己再团体中的贡献程度,你就需要用到夏普利模型。

举个例子:某公司需要对接日本市场和德国市场,而且必须同时用到日语和德语,甲员工只会日语,乙员工只会德语,丙员工既会日语又会德语,丁都不会。甲乙丁的工资都是2000,那么如果你是老板第三位员工应该给多少工资合适?有人会说4000,而其实他的价值是8000。

为什么?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这就要说到,夏普利模型了。这是经济学家罗依德·夏普利发明的。它计算的是,一个人在所有可能加入团队的次序下,对团队做出的边际贡献的平均值。懵了对吧,我开始也懵了。

我们用它来算一下上面的问题:假设这个公司现在一个员工都没有,如果是甲或者乙进入公司,他们不能支撑公司运作,因为他们都只会只会一种语言,如果要展开工作就必须后者进入公司。而如果有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的丁进入公司的话,他只有在甲和乙都进入公司的情况才能保正公司运转。而丙的话,他可以第一个进入公司,也可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进入公司,且都能保证公司运转。所以丙的贡献度最高,他能在四种情况下创造价值,所以自然她应该是一种情况创造价值员工的四倍,即2000乘4,8000。当然这只是简单例子,夏普利模型算法更严谨。

3.网络模型

网络模型讲的是不把人看成点而是看成一张网,在连接点的人因为多种因素,和他人的连接最多。有什么意义?

假设,如果现在有某种传染病爆发,而只有少数疫苗,那么应该给谁用?有人会说当然给老弱病残啊。有人会说给各界精英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有人又会说,那么我们为了公平抽签吧,靠运气。

应用网络模型教我们怎样选择?网络模型告诉我们,应该把疫苗到处在连接点上的这类人,因为他们更有可能接触很多的人,散播传染病。

我在看到网络模型时,脑袋里一下就想了朋友圈经常会有人推送“集100个赞免费送礼品”这类信息。集赞其实就是寻找“连接点的人”,能集满100个赞的人大多都是“连接点的人”,而这类人更容易起到传播效果。

说说我的感受:这书很复杂,共有500多页,包含100多个模型,其中不乏很烧脑的模型。但同时也很简单,因为模型其实就是一些底层逻辑,它们并非站在金字塔顶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