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个思维习惯确立起来,能让你获益良多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永远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通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敌人?判断力?它们俩有什么联系呢?
后来,我经历了这样一件小事:
那是在我刚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也是刚刚当选为某社团的负责人。
当时恰好是临近个什么纪念日还是什么节,记不清了,需要每个社团都组织一场活动,最后还要搞个评比。
活动方案倒是搞出来了,但说实话,水平一般,总觉得缺点啥,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没几天,另一社团的活动方案也搞了出来,看得出来他们的思路跟我们的截然相反,但确实够新颖。
当时就有团内的成员提醒我:他们的活动方案中有几处很好的元素,咱们是不是也借鉴一下,可以换一种呈现形式,但把好的思路引过来。
这里有个小插曲,不是冤家不聚头,我跟那个社团的负责人,关系向来不太好,也没到闹掰的程度吧,就是彼此看谁都不顺眼,相互瞧不上。
于是,当时的我,几乎是硬着头皮否决掉了团内成员的提议,大肆鼓吹我方的思路多牛,并把对手的方案数落得一无是处。
结果是,一场本可以搞得更好的活动,生生被我们搞砸了,这倒不是什么大事,后果也不严重,无非就是没拿到奖,但这件事儿,以及背后反映的现象,让我印象很深。
我们的每一分成见,每一分偏见,每一分刻板印象,每一次的“因人废言”,看似都暂时地拉起了一道屏障,保护好了自己的尊严和脸面;
但同时,那道屏障也是一堵无形的墙,让你隔绝了世界,更阻挡了你变得更好的可能;你在成功地避免了“自我认知失调”的同时,也掉进了一个更大的陷阱,你愤怒地拒绝掉更多,也在无形当中失去了更多。
当一个人为了反对而反对,自己倒是舒服了,但那也仅仅是一时的快感,它会让你丧失理智,无法清醒地做出判断,进而在下一个挑战到来时,让你输得更惨。
2.
这两天我发现一有意思的事儿。
罗振宇在跨年的时候弄了个跨年演讲,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
说了就说了呗,人一说咱们一听的事儿,有有用的地方就吸收借鉴一下,能引发思考改善行为那就更好了;有没用的地方就扔掉,抱持怀疑的态度用日后的实践去检验下呗。
按理说这就过去了,就没事了。
可我惊奇地发现,这事还没完没了了,这两天就经常能看到或听到有些人怒不可遏,甚至破口大骂,狂喷着什么骗子,他哪里哪里说的不对,说什么精神鸦片,圈了多少多少钱云云。
搞得全世界就他一个明白人,其他听了演讲的人都是愚民傻子一样。
首先,我跟罗胖不熟,更对喷子们没有丝毫正负的情感,我只是单纯的感到有点酸,更重要的是,我替他们感到遗憾,和可怜。
一根香蕉,瓤是好的,皮上有几块斑,理性的人知道,我把皮扒下来,吃瓤,多少还能吸收点营养。
但一旦我们确立起一个“破坏性”的思维,只把目光聚焦在皮上,骂的难听不难听倒不是重点,比这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人是肯定不会再去吃瓤了啊,他会错过其中有用的给养,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堆砌出一道又一道的墙。
我常跟人讲:
咱们一过了二十岁,或者从走出校园开始,万事万物皆可为师。
在生活的海洋里,不要做一个封闭的塑料盒,看似挺有主见,实则滴水不进,这样到老了肚子里装的东西也就那么多;
最好是能做一块海绵,开始灵魂的分量有限,但能不断吸水,有包容性,哪怕吸的是污水,那对成长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有些东西,让你很舒服,但未必有用,那些刺痛你的元素反倒应该引起你的重视,因为那里正是的提升点所在。
3.
姜文回忆起早年间与谢晋导演合作时的经历,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分享了一点年轻时的心得。
当时他还算初出茅庐,而谢晋导演基本上已经在业内被奉为神一样的存在。
在拍戏研究剧本的过程中,谢晋很尊重年轻人的想法,想让这些演员多提供一些思路。
当时姜文和一众演员们以为提供思路的意思就是提意见,于是一通七嘴八舌地抱怨起来,说这不行,那不好,这个不对,那个有问题。
谢晋急了,还讲了粗口:他妈的提意见谁不会啊?关键是咱能不能拿出更好的法子,那才算真牛。
话糙理不糙,拆台的事最容易了,是个人就能干,但如果光是拆台破坏,不往起立,人一辈子成熟不起来。
况且一个永远缺乏建设性思维的人,人际交往状况也是糟糕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人很多,假如你跟几个人一起逛街,然后商量着去哪吃个饭。
大伙都每个主意,不知选哪好,于是你建议去这条街的第一家。
这时,就会有个人蹦出来说:哎呀,这家不行,这家太难吃了。
然后你又建议去这条街的第二家,这个人又是眉头一皱:哎呀,不行不行,这家还不如上一家的。
你说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怎么样?这个人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一样,最后不光把饭馆挨个数落一遍,连你都不放过,把责任推到你身上,最后你问他,那你想去哪一家?
高潮来了,他说:我这人随和,去哪都行。
破坏型人格,都是在那么一阵有面子,这样的人,都不知道背后别人怎么看他的。
4.
这世上有一种工作最不费力,那就是永远抱着一包瓜子,抗拒这个数落那个,但吃进肚子里的都是没用的成见,吐出来的话没一句有用的。
这样做虽然最省事,但永远都登不上台面,只能当个看似潇洒的旁观者,更别提融入生活。
我们有一个长存于潜意识中的不良心态,那就是矫枉过正,什么人什么事要么全盘吸收,结果一旦发现其中有瑕疵,立马感觉上了八辈子的当,将其一棍子打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来没有客观理性过。
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是一体两面的,永远抱着一种狭隘的,挑毛病的心态,不利于自我发展,不利于人际交往,最后你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活。
就像有人提醒你,要注重思考,你对这个人抱有意见,非钻牛角尖说行动更重要。以后你为了证明自己的绝对正确,是会本能的放弃思考的。
然后某天,又过来一个人提醒你注意行动,你再钻牛角尖说思考更重要,这下好了,日后的你即便明知道行动重要也不去行动。
否定来否定去,你是既不行动也不思考,一天就知道呆着。
硬挑毛病谁都会挑,且都能挑出点毛病的,关键是,这样有意思吗,有用吗?
声音的来源和声音的内容哪个更重要?明显是后者,但我们不知犯了多少次这样愚蠢的错误,一看声音的来源是自己讨厌的,直接也把内容给否了。
如果一个人能做一块心胸开阔,有建设性思维的海绵,便能有容乃大,从万事万物上都能汲取养分,也能真真正正地学到更多。
但如果只做一个故步自封,反弹一切的跌秤砣,一生便也只能在斤两上计较,哪里来得批判继承,为我所用,充其量闭关锁国,站在某个山头说:这个不对,那个也错。
抛却掉傲慢与偏见,去把所有的人和事都当做一个优缺点并存的老师对待,我们的一生,将会获益良多。
End.
已出版书籍:《为你私人订制的烦恼药方》。新浪微博:@韩大爷的杂货铺
出版、书评、约稿、转载、开白等商务合作事宜请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