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文4:这个简单的思维训练,帮你迅速理清逻辑。
01 写作的痛点,根本不是“写”。
比起读书,写作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想想小时候,我们写作文的情景就够了:
咬烂笔头,冥思苦想,每写一个字都像挤牙膏, 一遍遍数字数,巴不得这种折磨赶紧结束。
“写”这件事,真的是“作”呀!
长大后才明白,写作的痛点并不在“写”,而在于“想”。
何帆教授说:
我们读书的时候,思维是发散的、跳跃的,只有动笔去写,你才发现自己的逻辑链条是有缺失的。
所以写不清楚,是因为你没想清楚。
那么,写文章首先要想的是什么?
想逻辑、想结构,布局谋篇。
钢筋支撑起一座庞大的建筑,骨骼支撑起一个人,同样,逻辑+结构搭建起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
逻辑越清晰,结构越稳健,文章的稳定性就越好,写作能力就越成熟。
这样的文章不易跑偏,远离局部臃肿,写起来压力小,读起来有秩序感。
但是逻辑能力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思维训练课像天书一样难懂,不仅无法直接对接写作,而且很容易让人头脑疲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但其实,新媒体写作需要的逻辑能力,远不需要那么复杂。
就像我们学了微积分,学了线性代数, 现实生活中可能只要会买菜就可以了。
对初学新媒体写作的同学来说,也不用去做太多艰深的思维训练。
今天在拆文过程中,我使用了一种方法,减轻了大脑的理解负担,我称它为画图法。
画图法,就是用图形来表示文章的结构。
只要学会以下两种基本形状,反复练习足矣。
02 经典形状:三角形
被很多写手公认的一种文章经典结构,叫做金字塔结构。(参见《金字塔原理》)
即先开门见山抛出观点,然后再对观点展开分析,展开方式可以并列,也可以层层深化。
作家戴愫是这样阐述金字塔优势的:
因为塔尖就像一个熠熠生辉的宝石,抢先占据了他的阅读记忆,也许他会惴惴不安,也许他会兴奋不已,于是,在他接下来的阅读中,他会自己有意无意地将下面的证据与塔尖做链接,这个被说服过程由他自己来完成了。
比如她总结的常用公文体如下:
拆文4:这个简单的思维训练,帮你迅速理清逻辑。这是非常严谨的金字塔结构,因为作者挖了三层,很有深度。
但我们写一般的新媒体文章,不用非要挖三层,有时两层就够了。
比如,我的一篇文章:
就是两层金字塔结构,导图如下:
拆文4:这个简单的思维训练,帮你迅速理清逻辑。为了减轻思维负担,可以将金字塔简化为一个三角形。
但应用时要灵活,按需变通:
有时可以是两层,有时可以是三层,有时甚至可以是倒三角。
倒三角的情况,比如正反合结构模型,通常使用一正一反素材,逆向思维,然后综合拔高,得出一个更高层次的结论。
简化如下:
拆文4:这个简单的思维训练,帮你迅速理清逻辑。03 菱形
在实际应用中,单纯的金字塔结构几乎只适用于公文。
而在新媒体写作中,多少都要进行适当加工,加上一个综合性的结尾。
比如今天拆的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胜在结构。
当我拆完以后,脑中自动出现一个菱形,简化如下:
拆文4:这个简单的思维训练,帮你迅速理清逻辑。第4节总结二三节,呼应第一节,加了一个综合祈愿式的结尾。
仔细观察,几乎所有的自媒体文章都需要一个像样的结尾,区别只是长短而已。
寥寥数语结尾,可能会被归属于金字塔的最后一节。
如果再扩展一节,字数与第一节相当,便是总结升华,文章的框架被抻成菱形。
我顺便将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也表示出来,那就是“遗憾”。
最后一节是点题,是补充结构,更是情感升华,即:要珍惜,不要遗憾。
你看,两种常用模型的原型都是金字塔。
读者不需要太复杂的文章结构,但阅读时需要保持头脑清晰,有掌控感。
如果文章结构摇摇欲坠,肯定也没有清晰的逻辑主线,读者便会不知所云,最后弃文而去。
最后,顺便画一下自己今天这篇文章的形状,其实也是简单的三角形。
拆文4:这个简单的思维训练,帮你迅速理清逻辑。在还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写作思维前,三角形可以当做上手模板,刻意练习。熟练以后,自然会生出更加丰富的思维触角,去领悟和运用其他模型。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两个思维完全相同的人。
所以,你不需要去适应他人的思维模型,而是理解以后内化,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画图。
阅读时,将一篇文章结构理性压缩,感性化加工为简单图形,习惯以后,写作就是逆向工程,会反过来使用画图引导自己列提纲,搭建稳固的文章框架。
然后,再填充内容就容易多了。
以上,希望这个方法能帮你更好地梳理文章逻辑和结构。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众号@冰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