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

【学点心理学11】投射性认同与在生活中的启示

2022-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五福居主人

    投射性认同机制是客体关系理论中的个体承担交流功能、防御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心理机制。通常表达为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投射性认同过程分成三个步骤。首先,个体将自己的一部分(坏的,或者理想的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并设法从内部控制那个人;然后,当事人竭力让接受者(投射性幻想的对象)采取与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最后,接受者对投射者的“竭力”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这时,接受者要么与当事人所幻想的行为一致,从而陷入当事者的圈套;要么接受者没有中套,即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时投射认同失败。

    投射性认同分三种程度。第一阶段,个体将幻想中自体伤害的部分投射给对象,比如愤怒、恐惧等。个体将与担心生存而引起的焦虑放到接受者身上来控制攻击,通过这种方式将焦虑输出体外。接受者被认同为了这一投射出来的或被置换了的自体部分。第二阶段,自体感受通过接受者反馈回来,这时接受者充满了令个体焦虑的感觉,从接受者将被个体视为报复对象;当个体通过内射性认同将接受者的形象吸收进来,就是第三阶段。

    伴侣间的投射性认同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为权威性投射认同、依赖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这三种形式都与伴侣个体早期自我的分裂历程有关。尤其与母亲的共情包纳能力有关。婴儿在成长中是分裂掉的部分自我被自我投射出去,如果遇到“好”的母亲,那么被投射出去的部分就是被包纳的,从婴儿角度上今后看待被投射出去的部分自我,尤其是“坏”的部分,就是一个被包纳、被允许的方式和习惯,也会形成TA今后人际间的无意识信念和习惯。伴侣在生活过程中都有“孩子”的部分心理存在。因此也对伴侣对象产生不一样的期待。

    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中这三种投射性认同案例比比皆是。很多矛盾来自于伴侣一方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总是否定她,就是和她唱反调,于是产生出“不爱”、“不理解”的感受和结论。按照社会期待理论,当伴侣之间存在各自对对方的期待时,一方也很有可能慢慢变成“期待”的样子。从来访者的角度并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个专业论证过程。可以尝试用反向维度提问、启发提问等方式去唤起理性认知,帮助来访者重新建立事件和情境的关系认知,减少错误归因可以是解决方案之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