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源街往事
翻开淘宝找一双十年前的Air Max 90的购买记录,学源街258号这个门牌号又一次唰地一声在我脑子里冲了过来。
学源街是一条长长的笔直的街,听名字跟我的娄南街一样,不会太长也不会太宽,跟xx路相比档次总会稍低一点。
这条街上,诞生过很多自封的学源街马尔克斯,学源街鲁尼,学源街鲍勃.迪伦,他们在三年或四年的大学生涯里,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畏惧,至于之后会怎么样,好像很少有人会认真去想。
跟鲍家街43号这么酷的名字一样,那时也有不少玩乐队的直接用学源街xx号给自己命名,既温柔又时尚。时至今日,我依然能不假思索地背出学校的门牌,说出隔壁每一所大学的名字和方位。我在那里走过无数的路,走出了水泡,走出了老茧,也走完了最后的青春,走向未知的新的人生。
和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很多学校不一样,学源街上的我的学校并不允许男女学生互窜寝室,楼下凶萌凶萌的阿姨们就像一把把轻快的剪刀,从一开始就断了年轻男女的原始冲动,也让其他的单身狗们有了更多欢乐的时光。印象里,我分别作为苦力进过两次女生寝室,一次是替班级里的女生搬书,一次是替女朋友搬行李,逗留时间都没超过三分钟,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达标了。
大学四年绝大多数的时间我都是在寝室度过的。室友从四个变成两个,又变成三个,最后留下两个人和我一起到毕业。但我们早就在长久的相处中成了冷漠的陌生人,走的时候连个短暂的告别也没有,更不用说去憧憬往后日子里漫长的等待了。
那时候刚流行玩微博,我用“附近的人”功能搜到了一个签名写着「喜欢篮球和球鞋的」的校友,简单打了招呼“我也喜欢篮球和球鞋”,就加上了好友。那时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土的对话会让我们之后十来年的时间都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看着他从“土包子”变成“黄浦区小田切让”,听着他从杭州到上海再回到杭州的各种工作经历,也分享着他每一段恋爱的甜蜜和苦涩,而他也成了我八年爱情长跑为数不多的见证者。
也是在学源街的各个寝室里,我们流连于跟女生们发短信打电话,跟男生们为各种球赛怒吼,在2K,实况,穿越火线里battle到双手发抖。我们围坐着一起学习,经历不同规模的斗殴,扶着栏杆谈论楼下路过的好看的女生,也靠着栏杆扔下一个个酒瓶宣泄着因为断网不能看世界杯的苦恼。
那时我从来不关心下沙的天气,只知道很久以前那里的天空是会下沙子的,等到毕业以后再回去,才发现下沙是没有蓝天白云的,它被雾霾,阴天,阴天中的阳光所包围。而我仔细回忆,也只能想起下沙的那些个下雪天,以及在雪地里滑倒,在雪天排队买火车票,还有堆雪人的日子。原来我就是在这么不美丽的地方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前不久和大学学长一起吃饭,他也谈到了对学源街的一段记忆:
“读书的时候寝室靠北,但是离体育馆很近,每天有一小段时间,体育馆楼顶的玻璃会把阳光反射到寝室的阳台,那时候我就会跟室友心照不宣地搬来椅子,在那边坐一会儿,一言不发,就只是晒太阳,有时候几分钟,有时候十几分钟。那是我们在阴冷的南方冬天里所体会到的片刻安静以及少有的一点乐趣。”
那天我们点了一份60多块钱的干炒牛河,老婆吃了一口沮丧地说,还没有学校六块钱的炒河粉好吃。我当时相当吃惊,她这个人平时从不会流露出对过去生活的一点留恋,也从来没有主动说起回母校,甚至在我一次次回去走走的提议中唱尽了反调,但她居然提到了学校G3食堂的炒河粉,还直言好吃。
我对学校的两个食堂是有很多回忆的,但是说到吃,那里勾不起我一点食欲。倒不是说有多不好吃,只是因为高中食堂太过优秀,加之大学食堂口味偏辣,只能是作为当时清贫生活的一个被动选择而已。那时候朋友们过来考试游玩,我总是直接去点一份大的麻辣香锅,倒也省了很多选择的烦恼。艺传的学弟一直在抱怨我作为同乡的大四学长居然只请他在G3食堂吃了一顿饭,从3G时代一直讲到了5G时代。
但作为学源街上小吃店最少的学校,我们甚至很难在两个食堂之外再找出引以为傲的可以呼朋引伴去的店。生活区朝外有一家卖蛋黄仔排的店,朝里是一家叫慧君的快餐厅,可以偶尔作为替代,但也仅此而已。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去理工吃火锅和食堂,去杭职吃糯米饭,去传媒吃烧烤茶餐厅,甚至是去杭师吃小炒菜。
那时我们可以为了39块钱的自助火锅吃上好几个小时,菜加了一次又一次,饮料拿了一瓶又一瓶,却也没人嫌恶地说“你看这个人,他好贪心啊”。而现在,吃399块钱的放题也好像只有在发照片以及回看照片的时候才有那么点小兴奋,吃东西本身并不会带来那么多的快乐,甚至一不小心就成了小心翼翼的社交的附赠品。
大概也只有在特定的年纪,才会认真地去吃东西,认真地准备每一个上台发言的机会,认真地去喜欢别人并接受别人的喜欢,认真地谈几个拍着胸脯打包票说以后还能一起吹牛逼的朋友,这大概就是青春吧,在后浪们成为前浪之前,所有一切都有着无法辩驳的美好的理由。
我时常想起大四去理工练习游泳的那些日子,一个不知道是我们学校校队的还是理工校队的人对我进行了自由泳的指点,他说你应该把你的手掌并拢,然后往前伸开,再从腋下和胸口交汇的地方拉过,重复做就可以了。自此,我终于学会了自由泳,并在往后的日子指导很多朋友也学会了自由泳。
比学会自由泳更让人开心的是,彼时我的女朋友(现在是我老婆)还会专门写一封信,然后塞到我手里,祝我游泳快乐。那是一首席慕蓉的《茉莉》,但是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她是凭记忆背出来的,而不是上网去查,所以看起来跟原作有一点不一样,但仔细一读,我甚至觉得比原作更好。那首诗是这么写的:
茉莉好像没有什么季节
在日里 在夜里
开着一朵朵清香的蓓蕾
想你 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
在日里 在夜里
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