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

2022-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昇夫

一位作者向我推荐了这本书,真是不错。读到第七章,便愈是喜欢了,当时还特地写了一篇文字。确实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这本书不厚,不到三十万字,装订、纸张也好,阅读很方便。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讲了三个方面的故事内容。

1.阿富汗国家的灾难。

2.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3.人性的展露。

话说,写作者应以学习的角度读书。然而,这本书吸引我的,却是对心理、情感,以及人性的描述。

叙述节奏好,恰到好处。事件的发展,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合情合理,恰如其分。

从少儿时的一场风筝比赛开始,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也真正展开。

少爷身份的阿米尔,亲眼目睹佣人阿里的孩子——和我一起长大的玩伴哈桑,被阿塞夫凌辱。为了拿到代表胜利的蓝风筝,赢得爸爸的爱,不惜牺牲哈桑,躲在远处,没有出来阻止。表面上是害怕阿塞夫,害怕受到伤害。根本上,阿米尔是把哈桑当作赢回爸爸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心理上把哈桑看成哈扎拉人——一个下等人。

阿米尔如愿以偿,得到了爸爸的赞赏和认可,以及周围亲朋的敬慕。却从此在心里背负上了愧疚的债。

哈桑被凌辱回来后,有一段时间,出于羞耻也好或是其他原因,有意避开与阿米尔接触。

而阿米尔出于愧疚,有意想找哈桑弥补。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负罪情感的变化,阿米尔变得不敢看见哈桑。而哈桑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疗伤,主动向阿米尔靠近。

然而,越是这样,阿米尔罪恶感越是难以面对,演变成不想看见哈桑。一错再错,阿米尔居然向爸爸提出更换佣人,遭到爸爸强烈反对。爸爸的理由是,阿里是祖父从小带回来的,一起生活了四十余年,跟亲人没什么两样,怎么可能换佣人。

不罢休的阿米尔,将爸爸送的生日礼物手表偷偷放在哈桑的床上,意在栽脏陷害。阿米尔成功了。当爸爸追问哈桑:是不是偷了少爷的手表?哈桑承认了。连阿里也默认了。因为这件事,阿里决定带哈桑离开,尽管爸爸一再挽留。

实际上,阿里知道事情的真相,原来哈桑知道自己受凌辱的时候,阿米尔就躲在不远处。现在,自然也知道是阿米尔故意要撵他们走,哈桑什么也不说,成全阿米尔。

哈桑离开后,国家受到外侵,阿米尔跟着爸爸来到美国定局。留下爸爸的老友拉辛汗看家。

时间过去,阿米尔成为一名作家,通过版税在美国买了房。结婚,有了妻子。妻子索拉雅贤惠貌美,夫妻恩爱。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孩子。结婚前,爸爸病逝。阿米尔真正成为一个男人。

接拉辛汗的来信,言说病重,请阿米尔回喀布尔,有话交代。

拉辛汗把阿米尔一家离开后发生的事都告诉了他。

出于孤独寂寞,找回哈桑一起居住。时局动荡,外侵转为内战。塔利班掌权,侵占了阿米尔家的房子,打死了哈桑一家,包括哈桑的爸爸阿里,哈桑的妻子。唯有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幸免于难,被孤儿院收养。

拉辛汗要阿米尔找到索拉博,带在身边抚养。阿米尔不太情愿。然而,当拉辛汗把哈桑的身世说出来后,阿米尔顿悟,震惊,明白了爸爸为什么对哈桑爱护有加,给哈桑请医生治疗兔唇。原来哈桑是爸爸和阿里的妻子生下的孩子,是爸爸奸污了佣人阿里的老婆。哈桑和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怀着为爸爸赎罪,也为了自己忏悔,阿米尔决定去找索拉博——自己的侄儿。

战火不断,终于找到索拉博。为了从塔利班阿塞夫为首的团体控制手中夺回索拉博,阿米尔和阿塞夫进行了一场生死决斗,受了重伤,救回索拉博。

然而,一波三折,想要把索拉博带回美国,遇到重重困难。移民局不同意阿米尔收养一个阿富汗的孤儿。

但有一个迂回办法,把索拉博再次送到孤儿院,然后,以人道主义的名义签证。

受尽凄凉的索拉博不愿再回到孤儿院,那怕例行公事也十分抗拒、害怕。当听到要把他再送回去的时候,在浴室割腕自杀。辛好抢救及时。

后来,通过妻舅的帮助,索拉博终于跟我回到了美国一起生活,索拉雅也很喜欢索拉博。

从自杀事件复员的索拉博,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我不理不睬,常不说话,表现冷淡,对我不信任。也是出于自我保护。

人心都是肉长的。索拉博在阿米尔夫妇以及家人的爱护照料下,受到感染,情感心里上一点点回暖,慢慢地接受阿米尔,迎接新的生活。

这本书打动我的,我想有这样两点。一是人物心理描写,情感的变化。二是叙述的节奏感,与自己对故事发展的期待很贴合。

译文流畅,语言朴素。结构上,以我与哈桑的成长,离合,一方无私付出,一方心怀愧疚,最后,自己没有孩子,找回哈桑的遗孤一起生活,一种比较圆满的结局为主线。时局动荡变化是大背景,也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走向。其中,有穿插叙述。

哈桑和我,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命运迥异。也反映了阶层等级、种族身份的观念深植人物的内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