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浅议——公孙丑章句下·第四节
原文: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自译:
孟子到平陆去。对那里的大夫说:“如果,您的警卫员一天三次失职,你会开除他吗?”那大夫说:“不用等三次,就叫他走人。”
孟子接着说:“这样的话,您失职的地方也很多。年景不好时,您的子民之中,年老体弱而死在沟壑之中的,年青力壮而流离四方的,有几千人啊。”那大夫说道:“这不是凭我孔距心的本事能处理好的事啊。”
孟子又说:“如果,有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替他看管,一定要为牛羊找到牧场和草料。如果他找不到牧场和草料,是该把牛羊还给主人呢?还是站着看牛羊饿死呢?”那大夫说道:“这……是我孔距心的罪过啊!”
另一天,孟子拜见齐王说:“大王手下管理都邑的大夫,我了解其中的五人。明白自己有失职罪过的,只有孔距心。我向您称赞他。”齐王说:“这是寡人我的罪过。”
见解:
在这里,可以看到孟子对失职这种事的看法。
失职有两种情形:治理心态恶劣,治理能力不足。
如果治理心态恶劣,上级起初就应认识到这一问题,而不该予以任用;纵使当初没有认识到,发现他心态不正,也应当立即予以开除。齐王手下的大夫,多数心态不端,自己不仅没能处置,甚至也没发觉;这就是为何孟子告诉齐王孔距心的事之后,齐王会说:这是我的罪过了。
而治理能力不足,不是赖在岗位上的理由。所谓“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孟子打得“受人牛羊”的比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且更浅显易懂。
为何孟子要在齐王面前称颂孔距心呢?虽然他对于失职,自己没有形成上述认识;但在孟子的譬喻和引导下,他能认识到问题,且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暂且不谈他后来做的如何,像孔距心这样有所反省,正是一切的开端;并且,毕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一个人开始有向好的苗头,怎么能不由分说地泼冷水呢?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