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杂谈简书电影院电影

鲍起静新片《我的妈呀》再度催泪,我们正在变老的父母也有愿望

2017-10-12  本文已影响17人  楚狐蓬

之前曾经在一微信公号写评语说电影《我的妈呀》“可能是10月上半月最值得一看的华语电影了”(在这里粤语当然也是归入到“华语”这个范畴里的)。当时还未看片,这“最值得一看”的评价是根据豆瓣等网站上已有的评语做的判断。

昨天才看到全片。果然,之前仓促给出的的评价并未谬赞。虽然说,小成本的亲情片,具体到故事如何圆熟、如何表达,还是有不少小问题的,可是……这样感人到催泪的华语片,今年还是第一次看到。

唯一的槽点,原来的片名《大手牵小手》可能更好一点吧,现在的“我的妈呀”,这取名风格也太“摔跤吧爸爸”了。

描述亲情,一直是香港中小成本电影所擅长的领域之一,如《桃姐》、《岁月神偷》等,至今已成近年港片中的经典。而《我的妈呀》主演鲍起静女士,也曾出演过相类似的作品,如《天水围的日与夜》。

和《天水围》一样,《我的妈呀》中鲍起静亦是演一位母亲,演员卫诗雅与她扮演了同一个角色,是那位母亲的年轻时光。全片用插叙,展示这对母子由来的聚散牵绊,这其中有误会,也有醒悟,更有遗憾。

以“亲情”为主题的电影,达成催泪效果,其实各有途径;具体到这部《我的妈呀》,最大的泪点大概是来自其中的遗憾。

但这遗憾也很难说全是儿子姜思年,亦或母亲李好的责任。母亲衰老之前,生活艰辛,为生计不得已而奔波流离,酿成儿子心结;待到母子再见,母亲已经衰老,儿子心中则芥蒂已深。

为柴米油盐不如意事的颠沛奔波,片中实际上用一个不太常见的故事做了放大。其实即使抛去欠债还债这条剧情线,比照观众的现实生活,对于两代人亲情中诸般遗憾的共鸣,也同样能回荡于心。

站在观众角度,我们审视我们所遭遇的现实:社会急速发展,往昔二三十年的巨变,在我们一代与父母一代之间划出鸿沟,划出包括观念在内的种种隔膜,又因隔膜而在生活中造就大大小小的遗憾。像片中鲍起静的角色一样,他们年老时,可能也会迷信、会蛮横、会絮叨,加上因隔膜引出的交流问题,于是对两代人都会造成困扰。更重要的是,父母在日渐衰老,要解决这些困扰,还需趁早。

如前所述,到这部电影,将这实实在在的困扰加工、放大,待到鲍起静饰演的母亲李好被诊出绝症,遗憾似乎已经大到无法弥补,大到能覆盖每位观众自身心中的遗憾或者忧惧。

共鸣就此回响,母子在这样境遇中的对话,催人洒泪。

不过影片并未一味苦情下去,有往有复,它也要努力解决遗憾。

片中,贯穿前后的关键词,是愿望。李好信神佛,进庙要用长竿把写了自己愿望的小纸条放置到大殿的最高处;而儿子幼年时的作业上面,也画着她想去的长城……那些愿望来自遥远的从前,来自母亲未衰老时。儿子姜思年放下芥蒂、幡然醒悟之时,终也要靠这些来自过去的古老的愿望来弥补遗憾。

完成母亲的愿望,从“喝媳妇茶”到上台唱歌再到去万里长城。这些愿望,每达成、每未达成,也直能击中观众心中的柔软。而这所谓的“柔软”中,实际上也深埋着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关于两代人亲情的怀念、遗憾和反省吧。

怀念也好、遗憾也好、反省也好,本来是都指向过往,而这部电影,却也让它们回响于现在。

影片配乐满,但基本上每次出现都能恰到好处。

最后,极度推荐粤语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