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联系|《黄帝内经》如是说(第010天)
20241006,初读《黄帝内经》的第10天,学习第052句-058句。
第052句:【原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素问•五脏生成》
意思:
与心的功能相合的是脉道,心的功能通过面色表现出来,制约它的是肾。
与肺的功能相合的是皮肤,肺的功能通过毫毛表现出来,制约它的是心。
与肝的功能相合的是筋,肝的功能通过爪甲表现出来,制约它的是肺。
与脾的功能相合的是肉,脾的功能通过嘴唇表现出来,制约它的是肝。
与肾的功能相合的是骨骼,肾的功能通过头发表现出来,制约它的是脾。
第053句:【原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集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灵枢•本输》
意思:
肺脏与大肠的功能相配合,大肠是转运糟粕的器官。
心脏与小肠的功能相配合,小肠是承受由胃部下行的腐熟水谷并运化其精微的器官。肝与胆的功能相配合,胆是清净无杂柒的器官。
脾与胃的功能相配合,胃是盛纳并消化食物的器官。
肾与膀胱的功能相配合,膀胱是水液所聚的器官。肾的阴阳属性为少阴,它又与在上的肺相通,所以肾经之脉气行于膀胱和肺两个器官。
三焦则起到了沟渠的作用,功在疏调水道,下接膀胱,由于没有脏与之相合,所以称为孤独之腑。
以上讲的就是六腑与五脏相配合的关系。
第054句:【原文】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
意思:
深藏于五脏的精气,在头部七窍上能够显露出来。肺气与鼻相通,肺气调和,鼻子就能辨别出不同的气味。
心气与舌相通,心气调和,舌头就能辨别出各种味道来。肝气与目相通,肝气调和,眼睛就能辨别出各种颜色。
第055句:【原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一《灵枢•脉度》
意思:
脾气与口相通,脾气调和,嘴就有辨别出不同食物味道的能力。
肾气与耳相通,肾气调和,耳朵就能辨别出各种声音。
如果五脏失调,就会造成七窍阻塞不通。
六腑不和,就会导致邪气停留,气血郁阻,以致外发为痈疡之症。
备注:痈yong (第一声)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的炎症,多发生在背部或颈部。
第056句:【原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素问•宣明五气》
意思:
食物有五味,分别入五脏:酸味入于肝,辛味入于肺,苦味入于心,咸味入于肾,甘味入于脾。这叫做“五入”。
五脏之气失调后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现象:心气失调为嗳气,肺气失调为咳嗽,肝气失调为多言,脾气失调为吞酸。
肾气失调为打哈久、喷嚏,胃气失调为气逆、哕或感恐惧,大肠、小肠失调为泄泻,下焦失调则水液溢于皮下形成水肿。
膀胱气化不利为癃闭,失去制约能力为遗尿;胆气失调后则容易发怒。以上这些叫做“五病”。
备注:噫yi (第一声)叹词,表示悲痛或叹息。
嗳ai (第一声)同“哎”,表示不耐烦;(此处选这个意思)
嗳ai (第三声)叹词,表示否定、不赞成或阻止;
嗳ai(第四声)叹词,表示悔恨、懊丧。
哕hui(第四声):拟声词,形容鸟鸣声;
哕yue (第三声):A拟声词,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B口语,呕吐。此处选B项。
第057句:【原文】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素问•宣明五气》
意思:
五脏之气各有所忌讳: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叫做五脏的“五恶”。
五脏会化生五种体液:心液化生为汗水,肺液化生为鼻涕,肝液化生为眼泪,脾液化生为涎水,肾液化生为唾液。这叫做“五液”。
第58句:【原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素问•宣明五气》
意思: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叫做“五脏所藏”。
心主管全身的经脉;肺主管周身的皮肤;肝主管全身的筋;脾主管全身的肉;肾主管全身的骨。这叫做“五脏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