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七言绝句鉴赏(三)
题首:
──所有的诗人终将死去,而有些诗歌或将永生。
在这帖开始之前,先略微解释下绝句的起承转合,这对写诗有些日子的人来说,不算什么知识点,但对新手来说,还是可以让你理顺一下,明白绝句四句中每一句的具体作用:
起句,可称之破题,所谓破题就是寻找切入点。
承句,接住首句,进一步诠释切入点。
转句,转折也,在前两句下,合理的转折,发散联想。
合句,一锤定音,给整首诗一个结尾,犹撞钟,清音绕耳,含不尽之意。
诗为心声,这句话恐怕大家经常能听到。但有诗友跟我说“我写诗不是有感而发,而是凑,我经常想到一句或是两句感觉还不错的句子,再把他们整合到一起,从而凑成了一首诗。”
我问他,难道你偶尔想到的句子,不算是你当时的有感而发吗?当你看到某一个场景,某一段文字,或者听说某一个故事,从而想到的某一句诗,难道就不是你某时某刻的有感而发吗?
我觉得大家,大可不必觉得这种写作方法低级,在很多初学者眼里,恐怕都觉得高手写作,全都是有感而发,一蹴而就吧。
而事实上,一蹴而就的佳作可遇而不可求,这种先有句后有诗的写法,不光是今人,古人中也比比皆是,什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所以,只要你有了佳句,你大可按照上面起承转合的写作方式,把它创作的更和谐,更完美。
在我们学习创作的同时,不光要提升自己的眼界,还要提高自己文字的厚重感。
何为厚重感?所谓厚重感,是指你的作品既要有令人心悦的情感流动,又要有使人诚服的理性渗透。就像我们读古人的一些作品,时不时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这种厚重感,和一个人的积累成正比,你积累的多了,在写某个事物,某个环境,某种感情时,可选择的词汇量就越多。
读古人诗,学古人语,而不用其意。多读,多积累,总归是不错的。
一首好的诗歌,不但文字要有厚重感,还要具备充沛的情感,这是写诗也是读诗的,最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其次要有文采,如果把情感比作内功的话,文采就是招式,你必须要有华丽的文笔,才能最大限度的,去释放你的感情。
废话有些多,我们继续来看诗:
陈廷佑
爹娘是我眼中佛 ,朝霭春晖报未多。
千里烧香寻古庙, 何如敬此两弥陀。
这首祭奠父母的诗,切入点就很新颖了。起句点题,承句感叹,转合二句犹其出色,不仅呼应了首句,更把全诗推向了高潮。
这首不属于“金句”类型的七绝,而是通过不一样的切入点,给了读者了一个道理,一种立意,你体会到了,他的诗意也就立住了,共情自然而生。
青衫浪子
垂柳桥头半是苔,风吹芦荡碧波开。
蛙声忽住浮萍动,一队白鹅过岸来。
这首作品,描绘水乡一景,字面清新,前两句也只能说中规中矩。从转句“蛙声忽住浮萍动”开始,一住一动,动静结合,细节感把握的十足。
通过细节的架构,从而逼出了尾句的“一队白鹅过岸来”,使的整首诗的境界立出,这是堪称转合结构的经典之作。
柳常客
帘外琵琶弦外音,芭蕉有意雨无心。
渭城不见西还客,一曲阳关唱到今。
柳常客是我朋友,他这首《拟渭城曲》想必大家也能看出写的哪首诗。这种写法,属于跨时空的和诗,历史间隔的对话,尤其是后两句,被很多网站,甚至报纸引用过。
记得当时,我也试写了一首《春行怀古》,前人已逝,我们尝试在某一点上,与千年前的古人隔空呼应,自我想象着发生一点交集,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创作方向。
赵国才
雨后初阳过短墙,篱笆裹翠菜花黄。
新鹂老燕门前吵,忽有蜗牛告上堂。
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态到动态,由白描到拟人。结句别出心裁,集中心力描绘雨后农家小院的新貌,有景有趣,画面感很强。就网络上我看过的作品来说,和安全东的《夏日小院》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晓宁
花步轻盈不起埃,皮筋扯树笑颜开。
忽闻小雀急相告,别把我家摇下来!
这首《小女跳皮筋儿》斟酌了很久,我还是决定收录进来。童心、童趣,最后一句更是童言。写诗日久,我发现能让我会心一笑的作品越来越少了,这首语出天然,让人心生愉悦。
秦辉
寒雨苍茫压浙北,钱塘两岸窒风塞。
黑天一道银鞭裂,江底奔出万马白。
这是首写钱塘江潮的作品,起承二句,用了“压”、“窒”、“塞”几个字,有些动词作形容词的意味在里面。能看出前两句作者都在“收束”诗意,甚至在有目的压制、压抑。转句开始释放,犹蓄水放水,一泻而下,气势十足。转合二句更是意象贴切,不可多得。
高但白
千盘青转试芒鞋,一到天门万象皆。
欲尽古今登览意,上台阶与下台阶。
这首《登岱》很多都收录过,所谓的点评也大同小异。我母亲早些年间就在泰山工作,对于这座山,我是熟悉的。我看到有些所谓的高人、圣手,批驳这首诗尾句是乱写,我在此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登揽意,无非兴亡之叹,作为一座写满历史的名山,此诗机杼在“台阶”,上下台阶既暗指世事变迁,王朝兴替。也指山上,上台阶与下台阶之间,四周留存的各种历史痕迹,前后呼应,虚实相结,是否妙哉?这可不是胡写的。
讷言不敏
更深时觉嫩寒侵,冷月窗前瘦不禁。
信是相思难道尽,不经意处又经心。
这首诗对于我来说,可能是我读的作品比较多,前两句用词有点流俗的感觉,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原因,不关作品。这首诗会让我选择,其在转合二句,状微妙之情于句内,得惆怅之意于诗中,“不经意处又经心”,一个“又”字,触动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