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基础工艺:退火与酸洗
如何使加工过的、已经变硬的银材料保持延展性,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退火。我们知道,银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因分子间的结构不断被挤压而逐渐变硬,从而给进一步的加工和塑型带来了困难,此时,我们便需要对银材料进行退火,释放它的应力,恢复它的延展性。倘若再不退火的情况下执意对银材料进行持续的价格,银材料就一定会出现裂缝。
退火应在较暗的光线下进行,因为,我们是依据金属被加热时呈现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它是否达到了退火的温度点,而强光之下这种颜色变化往往不易被察觉。操作时要点燃火枪,根据需要退火的银材料的体积来决定焰炬的大小,退火需要用焰炬中的温度最高的部分,也就是蓝色外焰的尖端部分。
当银材料呈现淡红色时,则表明达到了退火的温度点,此时,应当迅速移开焰炬,以避免银材料继续被加热而熔化。暂时不要移动银材料,待红色的银材料转变为黑色,或者银材料的红色消失之后,才可以把银材料放进冷水中冷却。
纯银的银含量高达99.9%,由于不含紫铜,退火时不会有氧化之虞,亦不会产生表面斑点,故而退火后不必放入酸液里浸泡。纯银非常柔软,可进行长时间的加工而无须退火。纯银达到退火温度点时呈现淡红色,淡红色消失之后即可冷却。
根据行业标准,阿金提姆银的银含量在93.5%~96%之间,除银之外,还有少量紫铜和锗,由于锗的存在,阿金提姆银退火后不会产生斑点,它的退火温度点也比标准银稍低。达到退火温度点时,阿金提姆银呈现微红色,由于这种微红色十分微弱,因此较难察觉。阿金提姆银加热至退火温度点的时间要比标准银长,退火之后,不要挪动,而应把它留在耐火砖上,仔细观察,等待微红色完全消失、温度逐渐降低后,方可挪动,否则,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纹,甚至发生断裂。当然,过早地冷却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有时,阿金提姆银在第一次退火之后会改变颜色,经过酸洗即可去除杂色,然后继续退火,由于金属中的锗会逐渐发挥抗氧化的作用,因此材料不再变色。
酸洗
酸洗,是指将受热或焊接后的金属浸入酸液中,使金属表面的氧化物与焊剂残留物逐渐被溶解和清除的过程。长期以来,由10%的浓硫酸与90%的清水配制而成的稀硫酸溶液被视为标准酸液,不过,由于酸液的保存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选用固态酸晶体(即所谓的安全酸)来洗涤金属。不过,安全酸(如硫酸粉)同样具有毒性和腐蚀性,所以应按照生产商提供的安全使用规范来调配酸液、使用酸液,可见,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对于安全酸的使用十分重要。
还有许多非化学类的溶液可以用来清洗金属,这些溶液更加环保,比如说明矾溶液。可以逛逛普通杂货店香料区,从爽身粉类的货品中就能过找到明矾粉,药店亦有出售。两汤匙明矾粉(30克)加0.5L(1品脱)水就可制成明矾溶液。另外,白醋、盐、柠檬酸加水也可以制成一种非化学类的清洗溶液。
加热后的酸液要比常温的酸液更具清洗效力。用于加热酸液的容器有很多,相对便宜的有瓷罐、慢炖锅等。加热溶液需用文火,容器需盖好盖子,否则溶液会被逐渐蒸发掉。一般情况下,银材料在受热后的酸液中最多浸泡五分钟就可去除氧化物与焊剂残留物,但如果残留在银材料表面的硼砂焊剂过多,就需要更长的浸泡时间。其他影响浸泡时间长短的因素还有酸液的种类、温度以及酸液已使用时间的长短等。酸液在使用时需不时补充硫酸和添加清水,因为在清洗金属的过程中,酸液会不断吸收氧元素,最终变为蓝色的、饱含氧元素的液体。如果酸液清除污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那么,酸液就该彻底更换了。有时,由于把钢镊子直接伸进酸液中夹取金属,或者,焊接时用来捆扎和固定银片的铁丝未经去除,连同银片一并被放入酸液中,那么,酸液里就会溶解少量的铁元素,从而产生某种化学反应,致使浸泡在酸液里的银片的表面覆上一层薄薄的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尽量使用黄铜、塑料或者木质的镊子夹取酸液中的银饰,把银饰放入酸液之前,定记得解除捆扎在银饰上的铁丝。当然,如果钢镊子不小心污染了酸液,且银饰表面已经覆盖了一层铜,我们则可以对银饰进行加热并将其浸泡在干净的酸液中,再用涂抹去污粉的金属刷子反复擦拭银饰,以去除表面那层薄薄的铜。如果酸液里的铁元素被去除,酸液则可继续使用,不会再发生化学反应。
从酸液中取出银饰后,还要把银饰浸泡在清水中,由于淤积在犄角里的酸液不易清除,因此浸泡时需要不断的翻动银饰,才能达到完全洗去酸液的目的。小苏打具有中和酸性物质的功效,因此可以用113克小苏打和0.5L水配制成的溶液来浸煮银饰,这种小苏打溶液用于中和淤积在银饰腹腔内的酸液非常有效,要知道,这些淤积在银饰腹腔内的酸液是通过很小的孔洞进入银饰中的内部,这些酸液一旦进入腹腔内就很难再流出来了,所以只能采用小苏打水中和的方法。清洗后的银饰要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银饰的各个部位度不能残留水分。除了自然风干,我们还可以用吸水性强的纸巾包裹银饰,或者把银饰置于暖气附近,甚至使用吹风机迅速吹干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