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持钻作者创作园我遇见的作家故事和好书推荐厦门漳州文友圈和闽南文化照片故事

科学与佛法

2020-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周卫英

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爱丁顿、薛定谔等物理学巨人,各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物质、时空的相对性。

普朗克首次测定了能量子的大小,证明物质以量子为单位跳跃变化,否定了旧物理学自然界无跳跃的观念。

爱因斯坦划时代的相对论原理,揭示质、能可互换,物质与运动统一,空间、时间亦不离物质运动而独存,打破了时空、物质与能量分割的陈旧理论框架。

玻尔的“互补原理”,揭示了量子现象呈波粒二象性,认为微观客体与观测仪器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中不可能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

海森伯以其“测不准原理”进一步证明在微观世界中客体受观测过程的巨大干扰,粒子的客观质量无法测准,微观粒子只是人们试图分割物质时所达到的基本数学结构的简单表象。令人想起佛学“至微无实,强为之名”(《大智度论》卷十二)的说法。

薛定谔的波动力学认为粒子和能量子hv皆是因错误解释、干涉波的共振现象而生的幻觉。

爱丁顿认为物理科学的世界无非是从人感觉经验中抽象出可度量东西的“抽象的象征世界”、“影子世界”,只是一种心智的构造,不离主观意识思维,接近了佛学万法唯识的立场。

在霍金主流弦论中,其中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由很小很小的一维的弦,进行不同的振动模式。就像海上的泡沫,它们不断产生,也不断湮灭。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当真成了《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