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花园手工天地手工圈

手工笔记——规范,是做事的底色

2019-01-01  本文已影响79人  芬兰墨轩

常年混迹于各种手工群,经常听到这一类的描述:

我本来想织一件毛衣,后来发现材料不够了,于是就成了一个毛背心。
本来想织一个小圆领,一不留神领子开大了,不想拆了,凑合和低领的吧。
袖口没有算好针数,太紧了,我灵机一动,把袖口搞成了开口,也算一个创新,对吧。
我从不织小样,估摸着来,每次虽然都差点,织出来的衣服也都能穿。

每每遇到这种时候,周围就会响起一大片附和声:是呀是呀,谁也不知道你最原来的设想是什么样的……时间这么宝贵,别拆了……反正是给小孩子穿的,凑合能穿上就可以……

很少有人站出来说:我们时间这么宝贵,是不是可以规范一点,既然织就织得尽可能完美一些呢?

编织是个耗费时间的手工,一件毛衣动不动就需要好几天的时间,用好几天的时间织一件残次品,是多么不划算的一件事情呀。避免残次品,只需要多做几件小事:

1.织小样,确定100平方厘米中横向需要多少针,纵向需要多少行。这项工作不超过四十五分钟。

2. 精心计算针数。这只需要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四则运算而已,大约需要30分钟。

3. 用规范的编织方法或者缝纫方法连缀,提升整件作品的完成品质。手法熟练的话也只需要多花一个小时左右而已。

全部加起来多花两个多小时,就可以把一件残次品编织作品提升为一件更加值得珍惜的手工作品,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手工爱好者舍不得这两个多小时呢?

我觉得一方面手工爱好者容易找借口,因为“手工”所以可以“独特”,可以“创新”。但是这种残次品的“独特”和“创新”只能是手工制作者本人的借口。

另一方面不得不说,太多人缺少一种规范意识。从开工的起始时间就没有规划,执行过程中也没有规范的操作方法,比如提前计算针数,甚至有的织了一辈子的毛衣,连缀方法却是不科学的。

在规范性上,日本的手工作品常常被拿来当做范本。

小时候有一年遭遇天灾,得到了日本捐献的物资。我家得到了毛衣。当时只是觉得好看,多年以后妈妈打算拆了重新织,一拆拆出来了惊讶,基本上一个碎线头都没有,不知道人家怎样做到的,肩部链接是无缝的。那种编织规范令人叹为观止,精益求精在这件毛衣上得到了充分提现。

我们知道精益管理理论来自日本丰田,求精的一件件作品给日本整个民族带来了良好口碑,这些产品本身都是民族特质的实物广告。那件被拆掉的毛衣是敲醒我手工规范意识的大棒。

我们都知道毕加索是大师。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听两个妇人闲聊说,这种画不需要技巧,谁都能画。我不禁回头看了看这两位中年人,有一种想告诉她们”毕加索的素描基本功好到你想不到”的冲动。

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回归童真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毕加索,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才让日本产品为他们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口碑。

没有人对于手工产品的数量有要求,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维护手工产品的价值,那就是用心做手工的那种温度,而规范是作为手工课的基本底色。



今天花了两个多小时,完成了一件毛衣前后两片的连缀,只是执行了两个字——规范。

正面看不到缝合痕迹 到年可以看到缝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