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情绪竟然会引发多种疾病

2017-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魏文花

人很容易被猝不及防的负面情绪所困扰,甚至湮没。
与家人出现矛盾、突然被领导批评、朋友的不理解…情绪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据统计,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近七成都市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可因此引发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甚至诱发多种器质性病变。



2看人以偏概全
所谓以偏概全,就是以他人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日常生活中,这种偏差的思维模式在悄悄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有人会因看不惯同事的衣着打扮、说话风格而判定他们一定不好相处;有人会由于倾慕朋友某种性格,就把他看得处处可爱。
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容易损害正常社交,久之,会对整个人的情绪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3滤掉正面信息
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各种信息,好坏均有。
正常情况下,人们会凭借选择性过滤的本能,滤掉不需要的信息,留下需要的,加以处理。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出现过滤偏差,滤掉好的,留下负面的。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可当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负面事物上,就会忽略这些美好,人也会变得不快乐。

4消极思维主导
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可怕的一种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世界是黑暗的,即使面对光明,也丝毫感受不到。
比如,去别人家里做客,会把主人真心诚意的挽留,当成是送客的借口;日常交往中,会把别人对你衣着打扮的赞美,当成是有意图的阿谀奉承。
拥有这种思维惯性的人,无法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快乐,也很难获得交流带来的身心益处。

5武断妄下结论
不经过实际论证,便武断得出负面结论,认为别人总是针对自己。
比如,路过人群,被同事多看了几眼,就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后背议论自己。人在情绪低落时,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这种主观臆断的心理状态,不仅自己痛苦,也会使社交受限,逐渐变得不敢与人相处。

6遇事跟着感觉走
人们有时习惯把自己的感觉当成事实依据,遇事跟着感觉走,在不知不觉中被情绪掌控,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对其行动影响巨大,如果你的思维和情感是消极的,你的行动也会受限,变得畏首畏尾,甚至采取错误的应对方法。

7放大错误,缩小优点
有些人在对待自己的错误时,习惯夸大其严重性。
一件普通的负面事件也能当成“世界末日”;在估计自己的能量和作用时,又走入另一个极端,总觉得自己无可取之处。
比如,某天被领导批评,会立刻担心饭碗要丢了;别人都夸长得好看,仍会烦恼自己眼睛不够大,皮肤不够白。
这种极端自卑的心理状态,不仅徒增烦恼,更会让人在社交中处于劣势。

8常用“应该”句式
在给自己制订计划和目标时,不少人会使用这样的句式:“我今天应该完成策划,明天必须谈妥一单。”如果计划没有按时完成,便会觉得无助和自责。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应该”倾向。他解释说,“应该”倾向是一种压力和负担,特别是你将其强加于他人时,很容易被人看作是在胡乱指手画脚。
一旦出现这种对立情况,你就会感觉受挫、被孤立,导致与他人的紧张关系。

9给人乱贴标签
在感情中受过伤的人,可能会偏激地认为异性没一个好东西;只要看到网上某个新闻被大量点赞,就怀疑是不是有人操纵……长此以往,这些倾向性观点会将你拉入“乱贴标签”的行列。
贴标签是指给自己或他人冠以不适当的“身份”,当一个人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某种标签时,就会趋向于把行动调整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心理学上称为“标签效应”。

10习惯归罪自己
一个简单的例子:领导在会上讲到个别同志近期工作不努力,有些人就会习惯性地对号入座,认为领导批评的是自己。
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总是将某个负面事件或批评与自己联系起来,并把罪责归于自己,极易导致内疚。时间久了,这种归罪自己的“责任感”终将让你不堪重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