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力》︳那些和自律有关的误区

2023-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韩秀琴cn

今天开始读《自律力》,作者美国马歇尔·古德斯密斯。

第1章  我们都是高级策划人,却是低级执行者。

有拖延症的人大多是自律比较差的,也是执行力比较弱的。

为什么我们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行动?

为什么我们难以成为理想的自己?

首先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开始改变行为习惯,很难坚持改变就更难,最难的是把积极的改变固定为习惯。

开始改变——坚持改变——成为习惯。

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甘愿改变。

被迫的改变很难持久,根本收不到想要的效果。

因此只有自己的内在迫切希望改变,才可能付之行动。

自律有没有一种假象呢?书中提到了15个误区。

1.知而后能做。

总说知行合一,在做以前要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目标越清晰,行动力越强。

可事实上并非这样,知行合一,是知中行行中知的过程。

2.我意志够坚强,不会向诱惑投降。

事实上诱惑无处不在,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力。

3.为自己的行动力找借口,比如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比如今天身体不太好,比如今天陪孩子了,自己的事先靠边站。

事实上是即便有再多的借口,行动力强的人都会为自己找到时间。

4.至少我比XX强。

总在给自己找底线,总在向下看,这样的目标容易让行动力产生拖延。

(这一点似乎很符合我的现状。)

5.我不需要规划和帮助。

日常生活中看不起简单的规划和帮助,盲目自信。这样的行动力很难坚持。

6.我不会累,激情也不会消退。

这一点是真正的伪命题。当我们疲劳的时候,自控力就会减弱,热情就会产生大量的损耗,影响行动力。

7.我还有很多时间。

读到这儿的时候正好和此刻的我相似。

每到周末就会觉得总还有时间,一拖再拖,时间都浪费掉了。

每每到睡前才想起必须打卡,这时头脑已经开始迷糊,新动力变得勉强且效果很差。

8.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意外事件发生。

意外随处都在,本来计划好半小时干想干的事情,忽然有人打电话来塞进一件事情,必须当下完成。两件事情重合,必须有所取舍,那么自己的事情便只能靠边站。

这不是想不想分心的事,而是必须分心。

9.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

有那种瞬间改变生活的顿悟吗?如果有这样的豁然开朗,也是在大量的积淀之上才可能发生的。

10.我的改变将是永久性的,我再也不用担心。

什么是永久性的呢?世间有永久性的事情吗?

原本以为21天养成一个习惯。

后来才知道,真正巩固一个习惯需要100天。

其实人一旦松懈,300天的习惯,也可能瞬间化为乌有。

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

11.解决老问题的时候不会带出新问题。

这是很幼稚的想法。

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根本没有解决完的时候。

旧问题还没有解决,新问题就已经出现了。

人本身就是生活在与问题共存的环境中的。

12.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所有的回报都是积淀到一定高度时的产物。有时候付出10倍的努力,可能收到一层的”回报,有时候付出百倍的努力,仍然看不到一丝回报。

所有这些都是在正常不过的了。

13.没有人关注我。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风景,也可能是别人的风景。

越是无人关注的时候,越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慎独”的三重境界。

言行如一,知行合一;心口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14.如果改变自己,就不真实了。

其实改变也是一种成长。

无论是否承认人终其一生都在改变,都在成长。

15.我有自知之明。

这会不会成为自律的绊脚石呢?

想坚持做一件事情只需要一个理由,不想坚持做一件事情却可能有100个借口。

初心是重要的,由初心而诱发的行动力是重要的,由行动力而看见的回报是重要的,有回报而激发我继续坚持是更重要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