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口古井(13)

2023-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秀骨青松

我们那时候上学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除了讲新课以外,作业都是在课上完成的。

记得那时教我们数学的王福光老师,是一个性格平和、为人和善的人。

他经常穿一身灰蓝色的迪卡中山装,因为身体偏消瘦,所以那身衣服在他身上总显得肥肥大大,人好像在里面晃晃荡荡。

那时可没有“人在衣中晃,越晃越时尚”的说法,只不过是当时生活太困难,买一块布裁剪时不舍得浪费布料,总是尽可能的把它用在衣服上。

这样做出来的衣服冬天能套棉袄棉裤,夏天能单穿,一衣多用,可以省钱。另外还有一个观念,就是肥大的衣服磨损的慢,撑得时间也长。总之一切的考虑都是为了节俭。

王老师家里有九口人,老母亲加上自己的六个孩子。这一家老老少少的吃喝拉撒全都靠他们夫妻两个从地里刨出来,他那微薄的工资对于家里的生活不过是杯水车薪。

每次看到他,不是趿拉着沾满泥的鞋就是挽着裤腿,裤子湿湿的贴在身上。他几乎是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到地里干活,估摸着差不多快到上课的时间才匆忙赶回家扒拉几口饭,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学校。

有时在路上碰到村子里的人,还有人跟他开玩笑:“王老师,你这样可不行,光干活不教学了,你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王老师则呵呵一笑:“耽误不了,马上就去学校。”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村里人是在指责王老师,不是的,那只是一句善意的玩笑,没有人是认真的。在村里人朴素的观念里面,孩子读几年书,只要不是睁眼瞎就行,没几个人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

封闭的环境、落后的观念,让这群朴素的农民认为只要春耕秋收、辛勤劳作、有口饭吃就足够了,他们早已习惯这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所以没有人会苛责一个乡村教师,也没有人会把孩子的前途和学业联系在一起。

王老师也和这许许多多的乡下农人一样,脑子里装着同样的观念,过着乐天知命的生活。即便每天都很忙碌劳累,他的脸上始终保持着如春日暖阳般的笑容。

他的课教得好,并且很少发脾气,所以我们都很喜欢他。

每次讲完课,他都会布置一些作业让我们自己练习。他则坐在讲台的椅子上看着。

原本正襟危坐的样子,不大一会就看见他屁股往前一挪,后背顺势靠在椅子背上了,这样看起来就舒服很多。这时候,他的目光已经变得迷迷离离,估计是周公又召唤他了。

过不了两分钟,他就进入了梦乡。只见他头仰着,悬空在椅子背上方的空间,让人不禁担心他随时会仰翻过去。也许是姿势的原因,他的嘴巴长得大大的,伴随着有节奏的鼾声,有时甚至有哈喇子流出来。

王老师在自习课上睡觉,对于我们已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除非他哪天的鼾声奇特,比如打出了悠长的哨声,同学们才会捂着嘴、扭头和前后桌的孩子互相示意一下,除此之外,就是安静地写作业。

只有作业写完以后,才会有人窃窃私语,搞怪做各种小动作。那时候同学们心里好像有一种默契,不能惊扰老师睡觉,他太累了。

也许一个姿势久了,身体会出现不适的感觉,这时王老师就会不自觉的把一只脚踩在椅子上,上半身顺势趴在立起的膝盖上,接着和周公缠绵。

也许是太过疲倦的缘故,他有时能一连睡上两节课。放学的铃声响过,他依然鼾声四起,这时班里才会哄堂大笑,有调皮的孩子跑到讲台上,在他耳边大喊一声:“老师,放学了!”

他好像并没有被惊吓到,只是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眼,吧唧吧唧嘴巴,说了一句:“放学了?哦,那就回家吧!”然后半佝偻着身子站起来,趿拉起那双半干半湿的布鞋走出了教室。

我们也一窝蜂地跑了出去,从不带书包,有的孩子甚至连桌子上的书都没有合上,直接一溜烟跑了。

因为没有作业,从学校出来的我们,就像撒欢的小马,嘴里模仿着电影上鬼子电驴子的“突突”声,飞奔回家。

回到家后,没人会问你今天学了什么,有没有作业。爹和娘只会说:“抱柴火去,一会做饭。”

“你和哥哥去抬点水。”

“过来看孩子,我去做饭。”

“你是愿意割草喂羊,还是做饭?”

……

农村稍大一点的孩子,就是家里的小劳力,放学回家,会有各种各样的活等着你干。

只有胡同里吃饭的时候,邻居们边吃边聊,才会有个别大人说:“俺家那个熊小子,上了三年学了,咱没看见他书包长啥样,人家从来不拿到家里来。”

“可能是恁儿学习认真,把书包都吃了。”

一句话,把邻里的人们都引得哈哈大笑,当娘的也爽快:“那我就等着享福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