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质感(一)

2017-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UncleYoung

睡前整理账单,对两笔大额信用卡消费的名目不能确认,经过一番回想复盘,卸下头脑中对当月账单的疑惑。

想象中的我,有点工具就够了,有了后浅浅地用一点就圆满了,不料还是需要专门的时间检查身上的包袱。在夸大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方面,我可谓是老手。换言之,有些未经琢磨的「习惯」很明显,只是未经审视。

大度的老实人

总会收到「是个老实人」这样的评价,当然,我最是怕以这种措辞来总结自己。

从一开始,就认定「老实」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等同于「无用」「不靠谱」的总结,毕竟除此之外,再无可闪光的直观印象给别人说。换个角色来讲,尤其同情对方不得不这样说,赞美一个「味同嚼蜡」的对象,或者说面对一个无法带来对自己赞美能力挑战的对象,实在是件苦差事。

现实情况是,每每收到这样的评价时,会陶醉在对方的好意里。与此同时,「老实人」的印象实在是贴的很紧,终于戴上它后,就不能轻易卸下。若非要以「紧箍圈」来具体这个印象,诵咒诵的最勤的首先是自己。

作了「老实人」后,就把修老实的习气当成一件很正经的事情来做。老实人的傻气不可恨,招人恨的是,老实人做作的情况。

逢周末有「时间忽然多到不知道如何消遣」的情况下,便端不住难得的独处。主动寻求和第三者的绑定,轻松点讲只是时间、感情上的靠拢,严重点论,就是信任的绑定。往往在此类刻意安排的场景下,是以「遗憾」「焦虑」「惶恐」收场,很多不必要的「冲动消费」辅之。

在金钱上,过往习惯以「主局者」「发起人」的身份,热衷于不必要的见面聚会,通常和人集合在一起后,都是一种「待定」的状态。对事务紧要程度的关注远远抛在脑后。整个过程完全沉浸在刻意安排出来的忙碌假象中。据此来说服自己,不失为一种具备「人情味」的表现。

空洞的交流体验

我发现和有趣的人短暂相处,总会解锁新的生活认知。

在生活这门学问上,时常流露出的「愚蠢的出发点」可谓是没法骗过自己。抓不住现象背后的真实,或者是很长时间对「关联现象」视而不见。

有两种场景,一种是注意力散漫,没有观察到有质感的「细节」;另外一种是,臣服于高傲的心态,在头脑中刻意放大某一方面的标准、能力、认识。

基于此,在消遣式的交流场景下,只是一遍遍在谈已经过去的细节,攀谈次数一多,细节就已脱离原有真实情景,生搬硬套式地组织桥段,带着煽情向随意性话题的末端前进。在「有用无用论」「过往是非论」「想入非非论」方面表现出来的雄辩,将交流过程推向一种「相互肯定式」的敷衍。

必须指出的是,随着交流对象的不同,话题中能提炼出的人、事、物总是保持在一个固定的安全范围。一旦超出此范围,就是话不投机的开始。毕竟参与空洞话题的双方是熟于此路,总可以在恰当的时机相互给台阶下,将交流过程拉回到原先范围内。

这种交流体验深有其害,没有主动基于「新」的角度来观察。反倒是是一次次回到原有水平作「同病相怜」抱团状,看似亲密无间,却难掩「婆婆妈妈」的臭味。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过往里没有比这再凄惨的模式,可以给人拖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