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懂自己,才能参透孩子 :《父母的觉醒》 ①
第172篇简书更文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我在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时,就被这句话深深打动了。
作者沙法丽.萨巴瑞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早年受到东方正念思想的影响后又将其同西方心理学理论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有关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理念。
这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育之道的书,作者认为,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作者在这本书里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让孩子在成长的同时,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
今天早晨读完了第一章,晚上孩子睡后读完了第二章,且就对这两章做一点小小的感悟和反思。
读完前两个章节,其中的很多片段都深深地触发了我。
首先,作者提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铆足精神,努力把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孩子区分开来。
孩子的需求和想法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满足,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会走进一种误区,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我并没有意识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其实是对他的一种桎梏和遏制。
比如,孩子的兴趣班,有一些是他喜欢的,也有一些是他不太喜欢的,是我一厢情愿地说服他在坚持,因为我认为这样才是对他最好的。
然而,这仅仅是我认为,而不是孩子所认为的。
所以,作者强调:孩子不需要我们的主张和期望,也不需要我们的权威和控制,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
但,这并不是说孩子不需要纪律和约束,而是说我们需要善于倾听孩子,尊重他们,时刻与他们心心相印,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生活中的种种技能,把方方面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均衡发展的社会成员。
作者说:教养孩子的历程不应该是家长“对”孩子的模式,而应该是家长“同”孩子的模式。
尽管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教养好孩子,但如果孩子可以把我们教养成他们所需要的父母,岂不是更好,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觉醒。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怎样觉醒呢?
首先,每个孩子,都会有他自己的烦恼、困难、顽固本性,这些恰恰就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还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改善,我们只要循着孩子凝望的眼神,就可以找到改善与拓展之处。
其次,我们同孩子的互动往往依据自己曾经的经历,因此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童年复制传递给下一代,每当这时,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让自己觉醒,并医治过去的创伤。
最后,孩子能映照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从而促使我们学习与成长。
只有父母开始觉醒,我们的孩子才能在快乐中取得进步。
用时60分钟,11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