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薛兆丰北大经济学课程笔记

著名经济学家们对反垄断法的反思,你不看一下吗

2019-05-30  本文已影响5人  一个心理咨询师

反垄断法的反思

著名经济学家们对反垄断法的反思,你不看一下吗

前文说到了反垄断法一百年来的实践,它给商业活动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法律经济学这门学科。

就是从对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分析开始的,对企业的内部构造、商业行为的结构和逻辑进行分析,而后对反垄断法产生了重大的思想转变。

比如大法官波斯纳说:

反垄断法的目标不够明确,你看它是指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如果这样的话,竞争肯定有成败。

这时我们看到成功的企业取代失败的企业,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市场中存活的企业不断减少。看到这样的局面,反垄断的执法者应该袖手旁观,因为这本就是竞争的结果。

到很多时候,执行者认为不够理想,太少的企业可能引发寡头和垄断。所以有意无意帮那些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企业,让它们活在市场。

这背离了初衷,就是应该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如果失败者不出局,成功者反而要收到惩罚,那这种竞争不过是人为的、做作的。

更重要的,本应该失败离场的企业活了下来,谁来买单呢?谁来支付那些本已失去市场吸引力的商品呢?不管怎样,这样做伤害的是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利益。

竞争的本意是要增加财富,减少损失。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厂商如果能成功实施歧视的话,就能把生产中存在的无谓损失降到最低,但《反垄断法》限制了厂商进行价格歧视的自由,他们认为这样不公平。

如果不能充分地价格歧视,厂商的生产能力会大打折扣,社会会蒙受很多不必要、无谓的损失。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掠夺性定价和倾销行为,往往不是出于垄断的意图,而是出于生产者效率的提高。说别人掠夺性定价、倾销的,往往是市场中成本更高的生产者,指责更成功的竞争对手的借口。但执行者往往站到失败的一方。

著名经济学家们对反垄断法的反思,你不看一下吗

比波斯纳更尖锐、不留情面的是科斯,他曾说:

我被反垄断给烦透了。当价格上升时,法官就说这是垄断;当价格下降时,法官说这是掠夺性定价或倾销;当价格不变时,法官又会说这是价格勾结。法官到底想怎么样呢?

我们熟悉的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曾说: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反垄断案件,它们被那些在竞争中占下风的企业利用了,政府对市场施加管制造成的问题,比他解决的问题还更多。

这时我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现在认为反垄断法弊大于利,如果世上不存在反垄断法,我们会过得更好,可惜我们已经有这些法律了。

另一位诺奖获得者加里.贝克也曾说:

我们看看政府花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对大企业进行反垄断诉讼,这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到底要让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对付大企业,还是让它在竞争中自生自灭。

我们应该选择后者,让它在竞争中获得垄断利润,那是小事。因为激烈的竞争,很快会让新兴的企业超过和取代暂时垄断的企业让市场来修理这些大企业,比政府出手来得更划算,更合理。

问题: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反垄断法,它带来好事时,也会带来坏事。问题是有什么办法能尽量减少《反垄断法》做错事的可能?

第一,对看不懂的市场行为不要武断判断是非,让市场本身去验证这种行为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竞争和能否把饼做大。

第二,限制反垄断法执法的力度,政府有形之手也要有规则,有权利的范围和清单。

第三,重新修订或废除不合规律的法律。

第四,执法者要专业化,而不是通才化。就是判垄断法的法官,就判垄断法,合理的分工。

第五,集中化,案子往上收,越往上处理的越专业、严肃。

第六,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竞争是动态的,执法者不要斤斤计较。

第七,要区分原告人究竟是消费者还是竞争对手,如果是消费者,案子的意义可能重大,如果是竞争对手,可能是反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们对反垄断法的反思,你不看一下吗

这部分总结反垄断法的四层认识:

第一层认识是,哈佛学派的认识。他们从静态的数学模型出发,特点是简单易懂,而且容易出成果,缺点是跟现实相去甚远。

第二层认识是,芝加哥学派的认识,他们深入到过去没有深入到的细节当中,包括企业内部的结构、产品的质量、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整个市场的商业结构等,从而对许多常见的商业模式做了新的解释。这个学派的工作,如果说它有缺点的话,就是比较繁琐。

第三层认识是,奥地利学派的认识。他们认为竞争本来就是开放的、多元的,竞争模式的涌现本来就是不可预测的,学者和官员都是后知后觉的,最好不要管那么多。

第四层认识,是弗吉尼亚学派的看法,也就是公共选择学派的看法。他们换了个角度,要解释为什么错漏百出的反垄断法,竟然在世界各地还那么受欢迎,原因是很多人都从中得利了。

著名经济学家们对反垄断法的反思,你不看一下吗

问题:知识是不是一定会为社会带来进步,为什么?

科斯曾说:历史上很多反垄断法的案子,都是涉及金额巨大的案子,所以不管是原告还是被告,都有积极性在学理上替自己辩护。

他们会花很多钱请经济学家,来替自己找理由,结果这就会逼得经济学家,在一些本来就没有答案的问题上,假装自己知道答案。在一些本来无关宏旨的问题上,煞有介事地吹毛求疵、无事生非。

经济学家对自己行业的分析,也挺不留情面的。

谢谢欣赏,观点来自《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