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她的美好告诉全世界
《她》
文/董志广
她,是农村里的一位普通的妇女,没有啥文化。她在我们村子里,是一位很实诚的女人。因为村里的人都这样评价她,并且她也是这么做的。
她的丈夫也很普通,是一位木工。会做木业活儿,因此村里人都叫她的丈夫为“董师傅!”因为她嫁给了董师傅,村里的妇女都叫她老董家的。
她这一辈子活的也够辛苦的,每一天都为她的两个儿子操心。家里的大小活儿,都是她一个人忙里忙外,家务活儿对她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董师傅年轻的时候,还挣些钱,后来因为老实本分,平时接木工活儿,都是本村的人家。董师傅也不好意思要钱,都是人家看着给,慢慢地人家都不给钱了,递一包烟,送一袋红薯,这就行了,这一举动,被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俗话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照这样长时间下去的话,攒不住钱不说,俩儿子的学费也是问题。都说男主外女主内,她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对丈夫董师傅说:“要不,你别在家里干活儿了,出去打个工也比在家里挣钱挣得多!”
以后的日子里,董师傅就不干木业活儿了,跟着村里的人农民工出去打工去了。每年的腊月回家,正月就出去打工了。
后来,两个儿子的一切生活都全靠着她一手照顾。只有在交学费的时候,董师傅才会把钱寄来给两个儿子交学费。
她平时也不闲着,丈夫出去打工,儿子在学校里学习。她就坐在堂屋门口,给两个儿子和丈夫做布鞋,她纳的鞋底子很厚实,做的布鞋,家里人也爱穿,董师傅过年回来的时候,穿上新鞋就会给两个儿子说一句:“你看,恁妈手真巧,做的布鞋正合脚!穿着舒服!”
她也想挣钱,有一年,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大伯在倒腾医院里的吊针玻璃瓶。需要把玻璃瓶子、锡瓶盖,塑料瓶塞分开,这需要人工分开,于是,她就成了分瓶盖的一员。
其实,分瓶盖的人员大都是村里没文化的留守妇女,一毛钱一斤,谁分开的多谁就挣得多。她自己一个人在家,家里的经济收入都是董师傅挣钱。她也想出一份力,她爱告诉俩儿子说:“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一点儿就省一点儿!”
她比较能吃苦,砖窑厂里的男人拉砖头的活儿她也能干。村里东地的砖窑厂招工,她去应聘了。其实,也就是直接去。她去砖窑厂里拾砖头,就是把没成型的泥砖拾到架子车上,拉出来晒干。拾一车砖头一块钱,就那她也干。她说:“钱不好挣,能挣一点儿是一点儿!”
她比较勤劳,有一次冬天特别冷,她在家里蒸馍,和面以后,等着面发酵,然后做馍。她跑到里屋,掀开被子垫上塑料布,把馏布铺上,撒点干面,接着把成型的馍放到毛毯上,摆放整齐,再盖上宽阔的馏布子,最上面盖上被子,等馍发酵。光蒸馍就用了一天一夜。
她为这个家操劳了半辈子,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有时候真的不为自己考虑,得病了也不说,一直苦熬着,认为头疼发热的小病熬一熬就好了。有一次,她不知道怎么了,晚饭也不做,躺在床上捂着肚子不动。
她脸上的皱纹像折皱了的纸。她大儿子出去玩回来,看见自己的妈躺在床上难受的不能行。她儿子就问:“妈,你怎么啦?”她强忍着,不,或许是忍不了了说:“你去南地王医生那儿,给我包点儿药。抽屉里有钱,你拿六块钱给王医生,就说我肚子疼,他知道。”
后来她的大儿子当了语文老师,也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辛苦,大儿子在书上看到过一首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每次读这首诗,大儿子就心里不是味儿,心里很难受,打个电话给她说:“妈,我想你了!”她听到后就会不好意思地说:“噫。好了吧!别能啦!你在外边儿照顾好自己吧!”
她就是一个能吃苦的妇女,却不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她是天底下最好的女人,最好的妈。
因为她是我的妈妈,她叫杨秀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