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感想:
1.一个人的价值能量,首先体现在思想上,其次体现在创造力上。李希贵老师大刀阔斧的成功改革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2.书中有三条线: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我觉得教学既离不开管理,也离不开育人。
3.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塑造美好的人性。
4.李希贵老师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跟校长面对面地办公,甚至同床而眠,只为校长信任他,要讨论和解决问题。这让李希贵充分认识到:“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时候,也就是他自觉开启心智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5.用“比值”衡量成绩的具体做法:每次考试后,把本年级前五名学生的平均成绩确定为1,其余学生则以自己的成绩除以前五名学生的平均成绩,所得的商即为自己的比值。因为年纪前五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一般都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种评价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出自己的进退,引导学生从横向比较转移到自我关注上来。如此科学的方法为什么不推广呢?
6.语文教改的“三一制”:教材学习占三分之一,在教室进行;课外阅读占三分之一,在自修室进行;写作实践占三分之一,在自修室或更大的天地里进行。撇开这里面的形式地点,其改革的核心还是,多阅读多写作,而且明确地划分出占比。
7.“课本中最应该让学生记住的才考,如名人名言、名家作品”,必须是最为重要的,二流的东西一般不考。丢点儿分数,也不必可惜,因为学生可以省出时间学一流的东西。”那么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始终在重点之重上。面对今年中考的文言非名句默写,素质好的学生还是应该全篇背诵。
8.“一项面向未来的教改、一项着眼于孩子们终身发展的实验,必然要用一定的时间来检验。如果眼前的考试全都能应付,我们就不会有太多精力去关注明天!”但是,苟且于眼前的分数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有时成绩跟能力并不正比挂钩。
9.我们市有德育基地,初二的学生要进行一星期的培训。高密则是整合教育资源,在原来职业中专的基础上成立了创新实践基地,有为期一周的培训,很好地解决了教育设施、师资的问题。许多课程因陋就简开设,老师们坏了的摩托车,也可成为维修课的器材,多有意义啊。
10.权力归队,潜心做事。李希贵走马上任市教委主任的第一周,就是“取消”自己的人事权。人事权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但李希贵逐步放权,不搞一言堂,让围在身边的人慢慢少起来,潜心做事。这是一个做大事的人,需要胸中怀有大格局。
11.有体验才有方法,方法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用行政手段去推行。
12.如何把“领导重视”转化为“领导需要”?让它跟政绩考核挂钩。
13.人需要“终点思考”的韬略。那就是,当我们退休之后,老了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有了这样的思维,你就会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摘录:
1.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2.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泳、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3.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4.一切制度都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人手脚的镣铐。
5.个人永远不会成为英雄。只有先表现集体,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地表现自己。
6.避免争论。争论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使你赢了,其实也是输了,因为你失去了对方的好感,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了难度。争论临头时,一定要“忍过这个晚上”。
7.哪里闪光就从哪里打造。内在的动力决定着人成长的速度。
8.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9.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10.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11.斯宾塞:“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12.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13.畸形的考试必然会带来畸形的教育。
14.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15.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人若全才,没有人才。
16.有效的管理一定是简单的。对学校的评估指标越细,反而越不准确。
17.管理应当借鉴“裁缝”的做法:根据身材,定做衣服。
18.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的永恒追求!
19.玛丽凯: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20.敢于在一些地方认输,不是真的输了,说到底还是为了赢。有所不为是为了大有作为。
21.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省;而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李希贵老师多次提到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玛丽凯《掌握人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