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多观察,找规律,勤总结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自己想要做成一件事,没资源,没有人教,没有天赋,甚至是没有启动资金。
过去我曾一直这样认为,如果要成功,是必须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你要有足够的启动资本,或者向别人借,或者像正规的公司去融资。
这个资本的概念可能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每次一想到这些,我就会很绝望,墨守成规的本分工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错误的观念让人绝望,认为出身平凡,也许就再无翻身之日了。
可我有幸看了《褚时健传》,与其说是他的传记,不如说是一个旁观者在试着总结一个人传奇的人生。
叙述的文字只是陪衬,显得苍白无力,我认为作者尽了全力,与其看文字,真的无法还原这个充满故事的老人的人格魅力,你必须要到他身边与他交流,跟他一同去现场,去山野,去家中做客,看看他的儿孙,他的妻子,他的老朋友,才能对他的人生有深刻的印象。
不然你只是靠文字,去想象,总难免有理解偏差的地方。
而我却想要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去向这位老人学习,在难以维持生计的少年时代他是如何烤酒,并高效提高产量并保持口感的,不是想知道他的方法,而是他到底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他会尝试这样想,这样做?在入狱期间,女儿自杀,他又是如何克服心理难关,看开这一切的?
有时候,我真恨自己的文字苍白无力到无法讲清楚,一个人可以承受多大的挫折和磨难?
更痛恨自己讲不清,这顽强的传奇是如何一步步走来,在80多岁的高龄仍能把脊梁站的笔直,靠种植褚橙而名满天下。
我无意想歌颂他,但这一切皆为事实,是他走过的真实人生。
我试着去想,如果换做是我在经历他所经历的人生处境,面对这些,会成长为怎样的人?
书中的文字,字字珠玑,我甚至不想错过每一个字,像是在寻求宝藏,找一串解开人生难题的密码。
我焦急的翻阅,他是如何说的,如果做的?为什么?他做事的性格和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直到我读到那句话:做什么事都要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闷着头做事不动脑子,力气用尽了也不一定有好的收获。
那一刻,好像有电流击中,惭愧了许久,脸颊发烧,像是挨了很严厉的批评。
人越缺乏什么,就越渴望什么。
正是因为自己做事情时候缺乏观察,在需要动脑总结规律的时候,选择捂住眼睛,任凭自己再怎样努力,仍不见起色,才终于懂得,原来,这才是假装努力的根源。
缺乏鞭策和提醒,我总是在找答案,但就是不得方法,渴望点拨,但又不知道该向谁问,甚至该如何问。
读到老先生这句话之后,我真正懂得,要想学到真本领,不勤于观察不行,不勤于总结不行,不动脑找规律不行,不肯努力去实践更不行。
观察、总结、找规律都是动脑的过程,这是掌握一项技能必经的过程,可往往我们现在习惯了现成的总结好的经验和技巧,拿来直接用于实践中,在遇到问题后却傻了眼,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就出在,这一切你懂得的规律都不是你思考动脑总结的结果。
我们缺少了这个原始的对一件事从无到有的观察和思考作为根基,原始规律搞不清楚,自然面对变化时就会不知所措。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很多人只是学到形,而真正内核的东西确是“借”来的。这又怎能祈求掌握到的真实本领去指导以后的工作生活呢,早晚是会出问题的。
我们总希望通过他人给方法,可这方法即使给你了,你明白这样其中的奥妙吗?
像是别人施舍给你的福利,等到你学会了,别人又会这样的基础上重新改进方法,你看,一直这样循环下去,始终跟不上别人的步伐,永远也追不上。
只有自己动脑掌握核心规律才能取得突破,虽然这个过程会很困难,但这路一定要自己走,一通百通,不经历黎明前的黑暗是看不到日出的。
褚时健老先生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多观察,找规律,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