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人生,我手写我心读书婚姻育儿

读书读人生,我手写我心|读《亲爱的安德烈》

2018-11-26  本文已影响497人  馨玫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沟通而理解,欣赏而共识,思考而深刻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人生三书】的第二本。2016年八月认真读了一个星期。此文写于当时。

36封家书是知性母亲与率性儿子两代人之间心灵的碰撞,也是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是个体思想意识与社会影响的最好写照。

在书中,儿子安德烈是“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而妈妈龙应台则是“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

儿子对母亲亲热地“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热情地“认真研究”。读来时而轻松,时而沉重,些许思考,几多感悟,颇多收获。

喜欢用写信这种方式与女儿交流。

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在当今电子通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还经常与家人(重点是与女儿)保持用笔写信的交流方式。

我很享受这传统的交流感情的方法。当去年同时买回龙应台女士的人生三书,看到这本就是以书信模式教子育儿时,一时就如同找到了知音。我非常快的浏览了全书,对于喜欢的章节进行了标记。然后肯定了自己与女儿写信交流的举动,从去年下半年女儿异地求学开始就与她一直保持通信联系。针对女儿成长中遇到的诸如学习、朋友、习惯还有疑惑给予适时的指导,准确地说是给她一些我的成长故事,至今写有近三十封。与女儿保持一种如朋友一样的平等关系,我与她的对话,更多的是两个独立自主的人。虽然女儿给我回信不太多,但她每次回来都与我有说不完的话,我就很开心。

书信用于父子母女的交流自古就有,近现代,湘乡老乡曾国藩,清末的梁启超等,在教子育儿中用书信的方式是留下了很多佳话,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

书信的交流能克服情绪激动时的不择之言,也可以把自己的所想所感很好的慢慢到来,甚至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还有就是讲话的逻辑。女儿开始写有日记,我想她有时间也是会与我多来笔聊的。我修炼好自身,象书中的妈妈一样,培养娓娓道来的细心耐性,沟通了解,赞美批评。我想我也会坚持这种交流方式的。

(幸福的口杯)

喜欢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碰撞交流的模式。

两代人之间因为成长的背景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看到的时代也是不同,有代沟,有差异,有碰撞,真的是很正常的事情。双方成长环境差异巨大,各自背负着时代全不相同的烙印,价值观也相距甚远。

书中儿子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母亲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儿子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母亲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对于长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权利参与他的生活,或者帮他做出决定呢?

那么生活中为人父母的我们认识自己的孩子不?为人子女的我们又认识我们的父母不?

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有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那么与父母,与孩子之间,我们可曾想通过聊天,通过聊爱情、聊烦恼、聊态度、聊未来,聊人生大大小小的事,来还愿对方身上的所承受的过去与将要面对的未来?

每天早晚读的时候,有感动,也有疑惑,我们的交流真的可以如此不?我们身边何时才有这样的交流案例。其实旁人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来试来做。不管是感动还是怀疑,都是两代之间朝着更理解对方迈进,去重新认识我们生命里最亲密、却也渐行渐远的那个人。

认识父母,就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怎么看事情,他们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吗?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什么使他们尴尬,什么又让他们狂热呢?

认识孩子,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她周考月考考了多少分,学校里有何趣事乐事?有何想法?有何安排?也要与她谈谈理想、信仰,还有坚持。

我们要认识到,孩子在追着模糊不清的未来,父母在追着模糊不清的孩子。虽然我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到我追不到的地步,但她终究在这么长大着,我期待陪伴她,更期待她的独自飞翔。孩子们难以轻易地对一个熟悉到失去了存在感的陪伴产生好奇心,就像他们不会在出门时跟家里从记事起就有的老收音机说再见一样。爱,可是一个永远不会失去的“陪伴”,是不用携在身边,日日挂念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与世界上所有的关系一样,即便牵连着血缘,却总会失去。

读完这本书,我想女儿也会把《目送》带回家了,暑假时很有必要两个人一起来讨论一下这系列的三本书,也好好审视一下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离开,龙应台说的,有酸楚,有落寞,有不甘,有欣慰,有感伤,但是也有希望。就像夕阳西下,依依不舍目送着晚霞。朝阳升起,依依不舍目送昨晚叮咛她的露珠,我们还会重逢的。生命就是怒放和衰败的交替行进,你我都会走过这舞台,都是跑不掉的角色。

人生是一次次的目送,也是一次次的重逢。这句是我说的,不管你认不认可,玩笑一句----相信有来生,这世的梦没有实现,挪到来生也不错。

读书读人生,我手写我心。两年前旧作,读来自己也还有颇多感触。谢谢一直在阅读路上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