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网上看到这幅图片时,那漆成绛红色的,有镂空格子的二重木门,可不就是,我家最早的样子么。只是,我家天井的那棵树是黄杨树。
也许是年纪大了,记忆的大门又被瞬间打开了。
我从出生后到县城读书前,一直生活在那个老宅中。平房,大门进去是天井,也是这样子的烟雨天气,我坐在二重门口,看雨滴滴答答的,落在青砖上。那时候,外面的世界,只能遥望天井去想像了……
八十年代,我在城里读县中的最后一年,我家也像村里大多数人家一样,我的老父亲筹备了二百块钱,盖起了二层的小楼房,那一年,村里的家家户户按上了电话,我们村率先在乡理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电话机进家的那天,我那当时还健在的老祖母,老泪横流,她说,当初,五十年代,听到了这个口号,村里的几个老年,死活不相信,说,打死我也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日子,如今果真被我过上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每次回家,家家户户的楼房,总有新发现,老屋又翻新建了,都是两层的楼房,外表也像人的衣服一样,换了新装,又换新装,白墙黛瓦,窗户也几经更换,铝合金材质、变成明晃晃的不锈钢质地,农村土房成了一幢幢大别墅,但,大多数人,都是人去楼空,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都开着私家汽车,去城里上班,在城里买房了。
就像我也早已走出村庄,成了一名城里人。回到家乡的烧香桥,穿行在村东村西,也想曾过烧香桥的未来,但是,位卑言轻的我,那曾相像过,烧香桥会一夜移为平地。
记得那天,我烧香桥的乡亲们,个个喜逐颜开,人人神清气爽,愉快地交掉自己家大门的钥匙。进城,进城,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一夕成真了。城乡的差别,仿佛一夜之间,没有了。
今年年初,我的老娘亲终于拿到安置房,我弟弟已着手装修房子,几张图片发来,窗明几净的,我的娘亲终于也要像城里人一样,即将搬到高层建筑,电梯房了,不用自己的脚爬楼了。
有生之年,我的七旬老娘亲,一辈子与土地为伍的老娘亲,也摆脱了那种“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日子了。不知道是幸呢,还是遗憾呢。
据说有人看到过规划图的,我的家乡烧香桥,在临港大道以东,江阴大道以北,沿山钢厂以西的那个地方,村庄早已消失了。烧香桥连同那片沉寂了土地必将成为一片绿洲,这些年,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下,曾经的江南鱼米之乡,广袤的农田被大量开发,曾经司空见惯的大片农田竟是难得一见了,谁曾想啊。我的烧香桥,居然又回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景象,可以重新体验难得的乡村景致了呢。
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何曾想,我的家乡烧香桥,终将在我的记忆中珍藏了。
感谢这幅图片,这熟悉的老房子,让我鼻头一酸,往事一幕幕浮现,可惜,多少沧桑兀自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