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考
这几年看了不少书,纯文学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不一而足,也通过《樊登读书会》、《罗辑思维》等渠道听了不少书。

但是静下来想一想,记得很清晰的,似乎没多少。当时可以复述下来,可是两周以后,似乎已经与之“一去二三里”了,不知樊登等专业讲书人是否也是这样?不独每一本书的内容记不起来,就是说到一个什么内容,在哪本书上曾经提过,似乎也记不得了。这两日一边干着家务,一边将《樊登读书会》里有些似乎还不错的书,又重听一下。忽然发现尽管自己记不得多少,但是其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要义,早已通过许多本书之间的互补和互证,融入到了自己的理念当中。从思想上已经将其精髓吸收其中了。但是从记忆上看,真的似乎又没有留下太多深深的印记。
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这句话可以做各种解读。当记忆不那么好的时候,此话却也可以聊做安慰。紧迫感是时时存在的。休息日在家,再不敢睡懒觉,除了必干的家务以外,读书、听书、写作,参加各类活动,都排得满满的。
关于读书的方法,回顾起来亦有变迁。起先是把精华的段落字句抄写下来。其后便是用手机拍下来,操作简便且没有任何遗漏,可是手机拍下来的东西,若非下定决心整理,过后不过变成了一张张照片,留在那儿或被删掉。后来又恢复了摘抄记录的习惯,然而只抄得一些片言只语,与领会全书的宗旨,学习其中的谋篇布局,及具体写作手法,效果也不显著。现今,又换了一种方法,每读一本书,必要写出一篇千字以上读后感,并为自己规定,不得仅就其中细节和局部做过多阐述,必要有对全局性的感悟和描述,这样对这本书的脉络和主要观点,也便有了框架性的整体理解,结构层次也很清晰,不至于仅限于局部,生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叹,至于内中如有精彩华章自还是要摘录下来的,但是那不是很重要的。学习的意义和收获便自然蕴含其中了。

〝小雪〞当日,于寂静俨然的书房中 ,颂一会儿经,写一会儿毛笔字,边燃香、品茗,边静静地读书。并且开始学习同时读几本书,内容不同、主题不同、领域不同,以锻炼脑力。如此,仿佛瞬间便与尘嚣隔绝开来,心异常地静而丰足,恍然间乃不知今夕何夕,亦不知蝶梦庄周,还有庄周梦蝶。
桃花源本就是中国文人郁郁不得志而生出的美好想象。如从科学角度看,在无任何外力援助、封闭存在的情况下,生活怎可富足无忧,恐怕大概率是要退回原始社会的。所以,桃花源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而如果你愿意,心灵瞬间可以穿越进入桃花源。
这也是读书在获取资讯与知识之外,给予灵魂自在遨游的妙处。
我是冰珊醉红楼,热爱红楼和读各类书籍的财经女,欢迎关注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