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故乡的故乡 一

2021-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写故事的R

如果你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在通俗的哪里人的意义下回答你是兰州人,因为户口本子上在地理行政范围内的确是出生于兰州成长于兰州。

但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并不比游客多,不仅说不出一句金兰腔,现今连口音都不带。

高中以前我也确确实实算作这座城市的一名游客,是生活在城郊的居民,节假日会跟着家人去这座城市里看一看逛一逛,这座城市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在城里坐个公交车都会兴奋到夜里回味久久不能入眠。

真正对这座城市有那么一丁点地了解始于高中。

高中我住校,也真正住在了这座城市里,班里乃至全校的同学几乎全部都是从小生长在这座城市的土著,也是从那时起我头一次感受到自己对于这座户口本上的生养之地来说不过是个外人。

高中几年下来我对这座城市的人文始终没有生出一丝归属感,是骨子里的排斥,觉得自己天生就不属于这里。

不过,倒是对每次返校和回家路上看到的风景生出一些情感。

这些风景在我离开这座城市后带给了我某种情怀,好像是往我血管里输入了一种叫做牵绊的血液。

兰州属于带状城市,黄河穿城而过,城市因河而建。我的家在当年属于保密单位,被安排在了这座城市的最西面的山沟沟里。而我的高中在我中考那一年是兰州最现代化建设的中学,洋气得紧,它位于这座城市当年并不喧嚣的最东边。

我去学校的这条路就是一条穿城之路,就好比在清明上河图上从最左边画条直线到最右边,不拐弯。公交最少要倒三次,每趟几乎都是终点到终点,时长近三个小时。

从厂门口出发所乘的这趟公交要沿着黄河南岸行驶,这条公路不是国道就是省道,路上的车都是疾驰而过。马路的一边是黄河,另一边是寸草不生的黄土山,如果不看看黄河,视觉上会觉得逼仄。

这段黄河风景线是乡村风格的,也是我从小就认识的黄河,水流湍急,河对岸有死火山,土黄色中带着火苗状的绛红色,线条硬朗。黄色的水,黄色的山,夏天路边会生出杂草,河岸有稀少的树林,也就不全是黄色的了。冬天呢绿色尽数退去,但是黄河里的泥沙会沉下去,水也就变得清澈起来,那颜色不是绿也不是蓝,接近青色。你看,依然不会是一片黄色,总有那么些生机勃勃的形容。

好似大自然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当当。

这段乡村野生的黄河整体显得硬朗果决,是条清冽淳朴的汉子。

第二趟公交的始发站就已经算城里了,属于兰州一个区的区中心,闹市区,但跟市中心比起来那就是城乡结合部。这趟车就相当于从城乡结合部去市中心。中间又会经过一大片荒芜的黄土山和空地,视觉上不看一边的土山的话会觉得蛮空旷的,但仅仅是空旷。荒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空地上仿若长满了杂草,冬天干枯起来就变成左边右边全是土色。

什么风景都没有,干燥的土和干枯的草,甚是萧条。景不好,但是空地和山体间修的这条马路倒是宽敞通畅,如同高速,从不会堵车。但是开着开着就会从荒凉开阔中忽地挤进城区狭窄的主干道,这是越来越接近繁华区的象征,如果先前那条荒芜的路上睡着了,这个时候可能会被各种汽车的鸣笛声和城市的喧闹声吵醒,从安静中醒来,异常烦躁。

这趟车前期一路通畅,后期堵得浑浑噩噩,前一段因为荒凉安静而睡着,后一段被吵醒后又会在拥堵中再次昏睡过去,还能续上上一段路的梦,待一个完整的梦做完自然而醒也未必能到达此途的终点。

这趟车,我通常都是用来做梦的,时常睡得醒来时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恍若隔世。

第三趟公交有好几种坐法,我大多数时候会选那趟走黄河边的。这段黄河景,是被城市化的黄河。围了围栏,装了灯饰,有好几座黄河大桥横跨河面,有那座历史最悠久的游客打卡之地黄河铁桥—中山桥,有一座喝三炮台的白塔山,开了很多家茶楼酒楼,建了公园和散步的栈道……

这段黄河的岸边还有那座著名的黄河母亲石雕,显得它很有女人味。

已处于下游的这段黄河水流没有上游那么凶猛,加上身侧的各种配饰,庄重富态又些许柔和,像不像个母亲我没看出来,倒是觉得很像个皇后。

坐在这趟公交车上我一定是靠在车厢右边窗户边上的,先眯眼睛小憩一会儿,待它上了七里河那段最早的立交桥便开始逐渐清醒,睁大双眼狠狠盯着窗外,它要跨过黄河驶向黄河北岸,在桥上看见车子下流过的河水便心旷神怡。车从桥上绕个弯下来的那一瞬也很过瘾,获得一种你说不出来的身心愉悦感。

沿着黄河北岸的这一段路司机会开得飞快,有几个重点的站会正经停车上下车,其它的什么小站,司机都是提前问有没有下的,没有就直接开过去了。那时候我很庆幸自己不是这些小站下车的人,所有的司机都是用兰州话问的,所以我从始至终也没听懂那些站名究竟叫啥。亦如我在成都每次从九里堤或茶店子坐车回团结都很庆幸自己是在终点站下车的人,中途售票员喊啥子啥子村几组有没得下的,没得就直接开过去了,我总也没听懂到底是啥子啥子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