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了,我们变了(心得体会2)

2018-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兰老师在学习

    昨天,通过陈静静博士和其他几位专家的介绍,对“学共体”有了初步的建构。

    今天,林莘老师的课堂,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语文课堂,而且带给我巨大的冲击,击碎了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理念林老师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中心,学生三读三回归教材,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1、教师的改变

    林老师的课堂只负责为学生穿针引线,整节课老师是轻松的,清闲的。很佩服林老师对学生总是那么轻柔,那么和风细雨。当学生回答很好,林老师会说你比老师都会说;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林老师会说没关系,我们再来研究研究。整个课堂,林老师带给孩子们的是温暖的,安全的,幸福的。一个老师工作时间长,和孩子们接触时间长,如果每天面对孩子都是愁眉苦脸,焦头烂额,声嘶力竭的,孩子们看着老师的脸色战战兢兢的学习,开始出现调皮,厌学,于是就出现了学困生,调皮生……长期这样,老师也会出现职业倦怠……难怪林莘老师总是那么优雅,难怪芮老师越来越漂亮,因为她们是“学共人”,这就是“学共体”的魅力。

2、学生的改变

(1)倾听能力

      倾听是“学共体”培养的重要能力。老师们经常埋怨“现在的孩子都听不来话。”观林老师的课才发现,不是孩子们听不来,而是我们没有训练孩子们听。倾听是需要老师一步步培养的。首先老师要会倾听,倾听孩子的表达,俯下身子倾听,倾听孩子的内心。然后引导孩子们倾听同伴,林老师的课堂上一次次的读课文,一次次的分组交流,一次次的公共分享,孩子们倾听同组伙伴的交流,再听其他伙伴的交流。倾听,在别人的思想上产生新的想法,挑战思维的深度。

(2)课堂宁静

      课改轰轰烈烈开展了,举着旗子高喊: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于是,全国各地的老师就半推半就地把“主体”还给学生,但是那么地不甘心,于是就出现了“主体性”神话。课堂热热闹闹,花样百出,各种闹腾,表面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学生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和贫乏。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我们再看“学共体”的课堂,学生安静读书,写批注,轻声细语谈感受,一次一次与同伴对话,一次一次与文本对话,一次一次与自己对话。课堂安静,学生高度投入思考中,挑战思考深度,锻炼思维品质。

      “我变了,我没变。”而对于“学共体”,课堂变了,学校变了,我变了,我们变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