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学聚会(1)
因为经历简单,除了学前和大学阶段,基本都呆在一个城市。我的好友大多都是中学同学,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经常一起吃喝玩乐,这样的不能算同学聚会。所谓的同学聚会我觉得应该是同学关系,长年没见了,然后聚在一起吃喝玩乐的行为,人数起码在10人以上。我只参加过中学和大学的同学聚会,听说有人还组织过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那我只能表示敬佩了。
先说中学的吧。
交待一下背景啊。因为从初一到高三一直都在一所中学,初中时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高中时扩成四个班,初中同学大都顺利升到本校高中,然后又文理分班,全年级的人我基本都认识,又因为特别顽劣,所以就算我不认识的人,也都认识我。
我一直都是同学聚会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特别是前几年,工作比较清闲,那时还没有微信,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就挨个打电话,基本能把 在本地的同班同学叫齐。大家在一起喝喝酒(都是自愿从不劝酒),吹吹牛,交换一下工作的近况和各种见闻,偶尔也叫上原来的班主任,因为她的岁数也大不了我们多少,还特能喝,气氛倒是其乐融融的。同学们各自经历不一样,但也没有什么炫富的,让人讨厌的行为,大都保持了以前的性格特点,原来爱吹牛的,现在还是爱吹牛,原来比较老实的,现在还是沉默寡言,就是当官的都变成特讲礼貌了,对谁都能照顾周到。我一直坚持男同学AA制,搞过几次之后,女同学强烈不满,只好大家都AA了。然后他们又提意见,说人少时就不用AA了吧,我只好又改规则,5人以下不用AA了。曾经有钱的同学提出全买单,我说,你出的起我看大家也都出的起,就别显摆了,有本事包一趟海外游,没有就少废话。我的组织原则是各人自愿,从不勉强,不想来的我也不多说啥,来了之后也控制下话题,太赤裸裸的商业交换,我会叫停,没人喜欢听你们谈生意。有合作意向的都会各自单独再约。不过听听各行各业的新鲜事,确实也能长不少见识。
除了过年搞一搞,有时同学从外地或海外回来,也会组织相熟的同学一起坐坐。外地同学家里有什么不便的,我们在本地的同学也都挺热心的帮忙处理照顾。求医的,办证的,办后事的,无所不包。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忙也没那么功利,能办的尽量办,不能办的坦然说明,都能理解。
一般来说,同学都是分成一个个小组织,彼此都有最亲近的几个人,经常联系。微信刚出来的时候,大家热情好高,纷纷拉人进群,就像裂变一样,找到一个就能找到好几个,完全失联的没有几个,先是年级群,后是班级群。开始时,大家热情可高了,一不留神就是上千条记录。针对学生时代的每一次大事件,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记忆阐述一番。我一直以为我记忆很好,但发现有好多事我虽参与了,但已经淡忘了,有些我记忆深刻,但却和别人不一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那些年觉得很难堪的事,现在都成了笑谈。大家互相揭短,然后互编故事,把一件件很普通的事,编成了像花一样美丽。
后来聊着聊着实在是太高兴了,一时兴起组织了一次大型聚会。那是我们毕业24年,也不知为啥选这个年头。在郊外包了整个山庄,请了专业的活动策划公司, 同学里啥人才都有,无非就是一个小公司的年会规模嘛,组织起来倒也不费劲。全年级来了大概有一半的人,100来人吧,好多外地的同学还专门飞回来。自编自导了节目, 玩了好多团建游戏。仿佛回到了中学时春游的景象,只是我们比那时有钱了,条件更好了,玩的更嗨了,一点没觉得自己老了。
我觉得挺尽兴的,好多没来的同学看了我们后来放在网上的视频,也觉得太好玩了,深表遗憾。有没有觉得不好玩的人呢?我还真不知道,可能觉得不好玩的人从开始就不会来。
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吧,和这帮同学从小一起长大,刚进校时才11岁,毕业时17岁, 我又是个喜欢玩的孩子,所以和好多人关系都不错,分手多年后还是觉得很亲热。因为相同的教育背景,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三观上还是颇能聊得来的,就算对问题看法不同,也能静下心来认真讨论,这在工作场合是做不到的。我对聚会的原则从来都是不勉强,不强求,自愿参加,费用AA。说个私心话,还是初中一起进来的那帮要亲近一些,高中来的,多少要远一点。
近几年微信流行,大家都在群里唠嗑了,线下活动大为减少,我也工作繁忙,没有心情和精力组织了。不过还是经常参加其他同学组织的聚会。
好啰嗦啊,下期讲几个聚会段子,还有大学的聚会。这篇就不发朋友圈了,熟人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