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听课的启发

2024-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活着之上

今天听了三节班会公开课,专家在上面讲评,我也在下面思考,我自己作何评价,对自己设计班会课有何启发?

第一节课“接太阳高光,映生命嘉树”,面向是初中生。

一、环节衔接是重心。

整节课听下来,我感觉到这位老师有活动生成,有方法理念指导。但好像衔接过渡不是很好。

比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生命高光时刻和黑暗时刻,然后再让学生来分享,是可以让学生点亮自己的生命旅程的。但另一方面,这位老师在上课开始学生看各种动物生命灵动的视频作为导入后,我却没听清楚她是如何由这个视频引入到“生命轴”的。或许这里的引入应该是动物的灵动时刻也可以是它们的高光时刻,他们的情绪高涨,轻松自在,那么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然后再以生命轴的方式画出,从而点亮自己的生命高光时刻。

但是人生有高光就会有低谷,这才是生命的魅力所在。也因为有低谷才凸显生命的高光时刻多么珍贵。

人都是自恋的动物,渴望被欣赏,渴望更多的高光时刻。那么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力量,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赋能。从而引出我有、我是、我能。

所以衔接清楚明了,轻松自然的过渡,并抓住前后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清楚的表达出来非常重要。

二、环节反馈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节课老师的课程主题是《我的挫折我能“画”解》

这位老师环节用一个鼓掌游戏来导入“挫折”,第一环节让学生画了“我的人生如爬山”,第二环节通过视频学习视频中蒲公英如何化解自己的危机,从而得出方法:我是、我有、我能,最后学生依葫芦画瓢来搭建挫折的阶梯,让学生习得自己战胜挫折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觉得是符合学情的。视频也是生动有趣。唯一一点就是“我的人生如爬山”这个点,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是怎么过度到这的,以及她让学生在课堂上花了时间却没反馈,就让我更加看不懂了。借用专家的话来说就是“追问一句”或许班会会生成更多亮点。

所以,我觉得无疾而终的环节在班会课上是非常尴尬的。

三、环节逻辑性是核心。

第三位老师的班会主题是“再大的鸭梨也能吃”

课程结构非常清晰,导入后感受压力—认识压力—释放压力,最后是跳操谈感受。

对初中生授课,我觉得结构是没问题的。但是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又会回到认识压力,我感觉会打乱了本来清晰的课程结构。

这位老师利用心理老师出场来解释压力的定义是一个亮点,但其实也仅限于压力的字面理解了。学生对压力的理解还是只能停留在理念上。

我记得大张老师曾经用水杯放回形针的实验来让学生体验压力的张力,就非常生动形象。

如果这位老师在第二环节用活动体验来加深对压力的理解,然后附上文字解释就会非常的有意思。最后跳操来带学生一起放松完美结束。

不过,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罢了。

最后回到学情,三节班会课,感觉小学生偏重直接习得技能,注重记忆式强化技能。初中生偏重在文字理解后的活动生成,注重附带理解的技能生成。如果对象是高中生,就必须含有群体活动体验式班会,侧重自身从活动中提炼生成并理解运用技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