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刘未鹏:带着问题去生活
《论语》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对问题该有的态度贯穿了大多数人的读书生涯,但 有时候,好问问题不代表这个人就能取得多大的成效。就好比高中生刚刚考完数学期末考试,发现一道自己会做却算错答案,不假思索的认为是答案错了,追问老师为什么答案是这个,当老师告知解答过程时,发现与自己的解答过程一模一样,那为什么答案就错了呢?问问题不代表你能得到你想要的答复,自己带着问题解决问题才真正能看清自己的错误,从而有所收获。对待问题的第一态度不应该是寻求他人的帮助,而应该是自己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你才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答复。
进入大学后,教育学这一门选修课对我影响极大,白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像唠家常似的问台下的学生:“你们的问题是什么?来上教育学,你们想知道什么?”全班鸦雀无声,只留下翻书的声音,来掩饰尴尬与茫然。 白老师见怪不怪,又说道:“寻找一下你们上教育学的问题是什么,我希望你们能带着问题来上课。”
老师的问题却在我心中掷下了一枚定时炸弹,十多年的读书生涯里,我被灌输的是读书就是正确的,成绩好就是王道,于是我拼了命的往上爬,当高考完进入大学后,我开始感到茫然,没有人告诉我该做什么,没有人告诉我我的目标在哪里。白老师的问题让我坐立难安,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你带着什么样的问题来到课堂,我只是按着他人眼中应该这样生活的生活轨迹生活下去,这种思想在我脑中生根,发芽,根深蒂固。
我开始寻找问题,教育学的内容是什么?课程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中国当下教育体制存在着哪些问题?有没有想过成人礼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必需项目?当我开始带着寻找问题的思维去上课时,我发现,课堂变得不一样了,我的问题在这节课上能否用老师教的观点去解答?如果不能解答的话,我自己能否去寻找答案。
我开始在生活中拓展这一思维,大学里有很多讲座,有些是强制性的,有些是自愿的,当我看着各大讲座的介绍和主讲老师的简介时,我开始寻找我的问题,如果我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感兴趣的问题,我不去或是不听。我开始发现问题意识对于我的重要性,普列汉诺夫写道: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我学会了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生活,我的收获也越来越多,每一天都是满足感爆棚的日子。
带着问题去生活,让收获感,满足感充盈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