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

2020-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野孩子li

      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蜕变历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信心—放弃。

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打破这个死循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上,教师也很难发现学生所发出的“求救信号”,也没有办法回应学生的“求救”。所以,学生一直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随着学段的升高,“隐性学困”不断转化为“显性学困”。低年级遗留下来的学习困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越来越跟不上。普通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放弃“伪装”,不再掩盖,而是表现出完全放弃——“趴睡”等现象开始大面积出现。从小学到高中,会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陷入学困生的境地,并最终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毫无疑问,这是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学习又在什么情况下会真实地发生?这是我们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初产生于“学习困境”,这种不能解决、不能突破、不能澄清的状态就是所谓的“认知冲突”,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矛盾状态,并引发探究冲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冲突、理解、分析、试错、验证、修正、重构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习者完成头脑中的思维过程以后还要通过社会互动,到他人那里去寻求验证或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倾听他人,完善自己的方案,从而更好地解决认知冲突,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这就产生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不断持续和深化。要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内部动机,必须经历复杂的思维、心理和社会过程,佐藤学将学习称为“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而这一切的发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历程给予专业的、细腻的回应,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