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读过的书。书评人物

李立三之谜

2018-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春风凉意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初识李立三是在《百年误读》里面,讲到建国前后踊跃了大部分爱国人士和大批进步革命者,李立三就是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段,他的父亲被无辜杀害。我在文章百年误读(后附彩蛋)有详细叙述。

他信了“进步事业”,持着儿子一封亲笔致中共湖南区委负责人的信,像一位听话的小学生,回到了长沙。负责人看了这信,儿子以坚定的党性做担保,父亲又不会有什么反对农协的态度和行为,负责人一定是被深深感动了。结果,回去没几天,这位慈祥的老人却依然被当做土豪劣绅给处决了……

我当时看到这些的时候,不禁打了个寒战,也许是对弱势群体有着太多的怜爱,当我映像中那个巍峨而又慈祥的老人倒在血泊中,我看不清当时的人们的脸了,我的眼睛模糊了。更让人难为情的,无法想象的,他的儿子李立三并没有为此敌视共产党,反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事业!

春风凉意

01

李立三之前叫李隆郅,李隆郅的名字改为李立三,纯粹是为了工人们可以好认、好写。李立三一生用了多如牛毛的名字来作为自己的笔名保护自己。最后却以在苏联时的“李明”结束一生。

02

与毛主席的渊源,他是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二十八画生访友”是为了引蛇出洞,招徕大家目光,结识有爱国热情的青年,愿与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志士为友。

启事是用八裁湘纸油印的,古典文体,书法挺秀。引句为《诗经》语:“愿嘤鸣以求友,散步将伯之呼!”大家不知是谁,但是也猜到了是“毛澤東”。

在见面之时,只是打了个招呼,来不及等毛泽东说话,李立三就离开了。因此是“半个朋友”。

春风凉意

03

在法国,坚持勤工俭学。这使得李立三不仅身体力行地亲身体验到工人阶级的艰苦劳动生活,也实实在在地清除了头脑中那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也收获了蔡和森等挚友。

04

一些史学工作者,不顾历史真伪,极不严肃地采用移花接木的“换头术”,把本来属于李立三的功劳,随意安置到其他人身上。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有人又把在工人群众中流传了几十年的民歌歌词“有个能人李能至”硬改为“有个能人毛润之”。所以安源成了他的一块伤心地,也成了他政治生活的一大禁区。自早期离开后,再也未敢涉足安源了。

05

在赴党的六大中,斯大林与其谈过三天半,在大会上提出:所有运动中,都有涨潮和退潮,革命中同样也有高潮和低潮。自从帝国主义在南京开枪以来,中国革命已经开始退潮。蒋介石的叛变和对上海工人的屠杀是中国革命的局部失败,武汉国民党左派的叛变是对革命农工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而广州起义已是革命退却中的一次后卫战。近期会出现新的革命高潮。但是目前我们还看不到高潮。

06

不好理解之处:1928年,关于农民问题他指出:现在有许多同志,有一种轻视农民运动的倾向,以为中国几百年来便有不断的农民暴动,就说这些农民暴动不是新的东西,对于整个的革命运动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这种倾向,比俄国的少数主义还要危险的多。因为中国无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太弱,如果不能取得广大的农民群众,那么革命是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然而在后来却提出来了要先占领成市才能占领农村。“立三路线”的发生,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李立三也是用一生在检讨。

六大后,中央注意纠正“左”的倾向。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要表现在:一,对革命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他认为中国革命也好,世界革命也好,都已经到了决战的前夜。二,基于对形势的错误估量。他认为需要一个全国性的武装暴动,来实现多地的所有胜利。三,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错误观点。也就是我上文说到的不解之处。

因此虽然“立三路线”在党内统治时间只有三个月,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07

当斯大林看了中共会议记录和远东局的报告后,认定李立三等不执行国际指示已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和策略问题,而是对国际的藐视和与国际分庭抗礼。为此,斯大林授意共产国际致函中共中央,措辞严厉地指责中共形成了一条与共产国际相对立的路线(立三路线),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共产国际《十月来信》。

中共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王明就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按照共产国际的指令,以电台遥控,坐在莫斯科发号施令,博古为“总负责”的中共中央在国内贯彻执行。这种极不正常的领导方式,必然导致中国革命的失败。

立此存照:与李立三有关的大事。一是,李立三与“左联”。二是,他与“特科”(白色恐怖下进行)。三是,他与中共早期无线电事业的开创。四是,他与“大同幼稚园”。

08

李立三十分重视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尖锐批评那种“只重视机器不重视人”的资产阶级思想。在工人阶级成为国家主人翁的新中国,不容许再像旧社会那样忽视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他发起组织,普遍建立了安全规程制度,改善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促进了安全生产的发展。

09

爱情不只是夜里的并肩散步,更是风雨中的携手同行。

在苏联的时候,由于被陷害,他入了狱。身边的朋友都劝李莎,和他离婚,否则,就会取消团员资格。尽管团员这个称号是李莎期盼已久的,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荣耀,更多的是想被别人认可想通过自己来让别人知道自己和丈夫是最忠诚于共产主义的。然而她却勇敢的交出证件选择了李立三。

在文革期间,有人借机污蔑攻击彭德怀“里通外国”,一向靠整人起家的康生灵机一动,立即写信毛泽东,把矛头对准在苏联待过15年又有苏联籍妻子的李立三,是他也是“里通外国分子”。中共向李立三施加压力,让他与李莎离婚。李立三又怎么可能抛弃自己的患难夫妻!

这让我想起《父母爱情》里面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是资产阶级家的小姐安杰,一个是去前线打仗成为团长的农民江德福。在建国初期,所有矛头都指向出身不好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资本家们。因为安杰,要和她结婚是要以不得晋升为代价。要知道,作为一名军人,得不到晋升是有多么无可奈何。凭江德福的为人和能力恐怕早就成为军长级别的。因为江德福,自己不能继续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思想的落差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等等。但是,两个人却无怨无悔。如果说为了什么,因为爱情。最后竟然她改造了他,他也改造了她,融为一体……

李立三死后,在安源煤矿,妻子李莎把丈夫生前十分想念却又始终未能再踏上这块土地的一腔情怀,虔诚地带了回来。与工友们一起,李莎脑海里时时浮现的是丈夫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在看望当年同李立三一起领导工人运动的老同志时,她满怀深情地说到:“我是第一次回婆家,家乡的父老兄弟姐妹们待我很热情,还夸我是个中国人民的好儿媳妇,我感到特别高兴。”

春风凉意

我看完这些之后,眼泪已经刷刷地掉在了桌子上,难以想象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受到了那么多的屈辱后,但也无怨无悔。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认同感,他们的飞蛾扑火的决心。真的是需要我们现代人去认认真真领悟的!我也多么迫切希望能尽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