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动荡的世界更彰显人性
在罗曼罗兰看来,《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浩瀚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毛姆则评价它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 然而,真正有空读它的人也许还是太少,尽管对书的大致情节有所掌握,还是少了一些字里行间的领略。
偶然有一天,我在图书馆来回翻阅,忽然眼看一卷,读来爱不释手。
关于选书的版本,说来到是有一件趣事。有一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是美国人,喜欢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庄子。为了能读懂庄子,本科学了四年的中文。当我告诉他我们现在读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中文译著的时候,他觉得,这样的作品不及原作有意思,而我又何尝不赞同。只可惜现在才疏学浅,不能通读英文俄文原著,想着以后定要更加努力学习语言,方能领略原著的魅力。
我选用的是漓江出版社乔振绪先生所译的本子,乔振绪先生一直从事着俄语的学习与研究,翻译过很多俄罗斯古典名著,他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古典气息,我读来甚是喜欢。
《战争与和平》以瓦西里、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四大家庭的家庭生活为主线,以战争与和平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全面展现了19世纪初期俄国的社会生活。这里的“战争”是指1805年到1812年俄国与法国之间断断续续的战事,直到库图佐夫最终击败了拿破仑。这里的“和平”是指这段时间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从贵族阶级的误会,出猎和爱情到普通士兵的战斗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
书中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具有生命力。在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娜塔莎、安德烈和皮埃尔。
娜塔莎是罗斯托夫公爵的小女儿,她年轻,天真,热情,漂亮,深受其他人的喜爱。她向往爱情,可是又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也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深爱一个人。因此她等着鲍里斯的求婚,又将其抛诸脑后,她和安德烈订婚,又毁约决定和阿纳托利私奔。她享受着爱情带给她的欢乐,又承受着自己所造成的苦痛。最终,她明白了生命和爱的意义,她接受了安德烈的离开,在战争中,照顾伤残的士兵,安慰失去孩子的母亲。娜塔莎是可爱的,尽管她曾经犯错。可是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年轻时候的我们毕竟是任性的,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我们才能不顾后果的去面对人生。正是经历了种种,使娜塔莎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忠贞的姑娘,她的美丽和善良成为更美好的一种力量,最终,她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看到她的结局是那么美好,我在心中深深地祝福着,犯错并不可怕,真诚的悔过,心怀善良,即使备受打击,也无法抵抗内心的富足。
作家笔下的皮埃尔和安德烈,在他们的身上则更深刻的体现出人性的复杂。在战争中,上层贵族的大多数人忙着宴会的欢愉,而他们却敢于担当,为祖国效力,用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可以说,他们和俄罗斯上层贵族的多数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皮埃尔是我很喜欢的人物。在奥黛丽·赫本出演的《战争与和平》同名电影中,由于影片多方面的限制,对皮埃尔形象并没能做出很细致的展示,尤其是其中大量的心理描写。而在书中,皮埃尔的形象就丰富了起来。
上层贵族的其他人对皮埃尔的印象是,他举止颟顸,不善言辞,但是他心地淳朴善良,待人真诚而善于观察。他虽然有些古怪,但是正是他的善良,把他的缺点都盖住了。在人生中,他始终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和满足,他在上层社会的消闲生活中寻找过,在慈善事业与共计会生活中寻找过,在英雄业绩,在对娜塔莎的浪漫爱情中寻找过,在思想和社会上反复寻找,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可是都失败了,直到他经历过死亡的考验,通过苦难和普拉东的启迪,才获得了这种心理上的平静与安宁。
还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这样对我说:“人生是一个过程,什么年龄就干什么年龄的事,年轻的时候拼理想,中年拼坚韧,绝望之后方能重生。”皮埃尔正是在经历了理想的奋斗和苦难的坚持下,找到了生活中自然的平静。
和皮埃尔一样,安德烈公爵的心理变化,也体现出伴随着人生经历所带来的复杂性。
一方面,他成熟,有担当,对于家庭和国家有很强的责任心,这就使他在面对情感危机时仍然不愿意做出行动。另一方面,他有着年轻人的士气和高傲,对贵族醉心于酒宴而不关心社会现实的一套嗤之以鼻。他对生活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看,这种看法随着他生活的变化生发出许多的反思。他在娜塔莎的身上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真心与娜塔莎结婚,然而他不能容忍欺骗与不贞,爱情再度离去。在鲍尔金诺战役之后,当受伤的他与娜塔莎再度重逢,他已经生命垂危,这时他思考着爱,思考着生与死的意义。“是的,这就是死。我已经死了,可是我醒过来了。是的,死亡就是觉醒!”
他的心里突然亮堂了,那块至今遮挡着神秘世界的帷幔在他眼前徐徐拉开。他觉得他好像摆脱了一种束缚他的力量,完全解放了,他感到无比轻松。“就在这样的领悟中,他平静的死去,去了另一个世界。
小说并没有极力渲染战争的残酷性,却在另一个侧面,通过不同人物的行动来展现战争时期的社会状态。
把书合上,脑海里浮现出喧闹的舞会,爱人的眼神,之后战马喧嚣,枪林弹雨。而后车马萧条,断壁残垣。正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睁开眼,仿佛已经过完了一生。